陳若星,全國道德模范。2016年從工作崗位退休后,她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弘揚中華“好家風”的公益慈善活動中,每年深入社區(qū)、學校等地舉辦“好家風”講座200多場,足跡遍布三秦大地。并成立“陳若星工作室”,下轄“滿天星”志愿服務隊和“滿天星”志愿服務工作站兩個志愿服務組織,積極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多年來,陳若星及其團隊已累計向貧困山區(qū)、社區(qū)、學校和基層農(nóng)村的婦女、留守兒童捐助了價值幾十萬元的圖書及各類物品,用大愛善舉溫暖了身邊的每個人。
在省婦聯(lián)成立七十周年云慶?;顒由希鳛橄冗M典型代表,省婦聯(lián)為陳若星(左四)送上祝福(記者 李彥伶攝)
□記者 李彥伶 文/圖
“再一次戴上鮮艷的紅領巾,我內心無比激動。站在這里,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想到我也是中華民族的女兒、社會主義接班人,我很自豪……”9月30日,在西安市蓮湖區(qū)前衛(wèi)路小學報告廳,全國道德模范陳若星老人正在為孩子們作“紅色基因家國情懷”主題宣講,臺下千余名師生認真聆聽。
陳若星中等身材,戴一副眼鏡,見人很熱情,和藹可親的臉上總是掛滿了微笑。談起做公益的心得,陳若星坦言,公益沒有大小,只要想做,生活中隨便一個舉動都可以是公益。
當好紅色基因傳承者傳播者
“我父親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者和傳播者,我立志成為紅色基因傳播者!”在采訪中,陳若星直言道。
陳若星的父親出生于四川農(nóng)村一戶貧寒家庭,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四川老家到云南昆明,跋山涉水輾轉千里,報考了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所組建的戰(zhàn)時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
“父親70年如一日,努力奮斗、質樸節(jié)約,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為他畢生為之奮斗的追求。”陳若星說,從父親身上她感受到了西南聯(lián)大師生熱愛祖國、剛毅堅卓的精神;感受到了一位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傳播者的革命激情。這樣的家庭傳承,使陳若星在屢遭人生困境時一次次奮起,始終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永遠向上、向善,也使她立志成為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紅色基因的傳播者。
讓“好家風”植根于孩子們心中
2016年從工作崗位退休后,陳若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弘揚中華“好家風”的公益慈善活動中,每年深入社區(qū)、學校等地舉辦“好家風”講座200多場,頻次之高、講座內容之豐富,深受廣大青少年歡迎。為了使講座更易于青少年接受,陳若星充分發(fā)揮自己新聞工作者的專長,用心選擇“家風故事”,精心制作講座課件。其中,有兩彈一星元勛的家國情懷,有中國古代的家訓故事,內容充實生動、深入淺出、意味深長、入情入理。此外,她還針對未成年人特點,寫作并出版了圖文并茂的散文故事集《好家風》。
“讓‘好家風’植根于未成年人心中,讓‘好家風’之花開遍三秦大地!”這是陳若星追求的目標。
向困難群眾伸出援助之手
守著重病的獨子生活的劉叔平,是陳若星心里一直掛念的人。每逢節(jié)假日,陳若星都要穿過背街小巷,去看望這位老人,為他送去禮品和慰問金。
像關心劉叔平老人這樣的事,對于陳若星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一點也不新奇。從2015年開始,陳若星連續(xù)多年深入困難群眾家中,或陪他們聊天過節(jié),或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困難群眾感受到社會各界的溫暖。
“在全面小康的路上,黨和政府從沒讓一個人掉隊,我們作為社會的個體,也要盡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唯有如此,社會才能和諧。”陳若星說。
每年的春節(jié),都是陳若星和“滿天星”志愿服務隊最繁忙的時刻。“我生活在北關,對腳下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也理應回報這片土地。”陳若星說,絕大多數(shù)貧困家庭都需要一根“拐杖”,這根“拐杖”可以是自己艱苦奮斗,也可以是全社會不離不棄的關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