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這病就只能吃得跟和尚一樣了!”相信不少痛風病友都說過這句話。
其實,痛風是可以吃肉的,沒必要完全吃素。只是不少朋友吃法不對,因此才有了“吃肉就痛風”的說法。
豬肉作為最常見的一種肉類,掌握正確的食用方法,既能飽口福,還不影響高尿酸、痛風控制。
首先,痛風吃肉是必要的
身體的健康少不了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每天需求量最大的三類營養(yǎng)物質分別為:蛋白質、脂肪和糖類。
而日常生活中提供蛋白質的食物主要有,奶類、蛋類、豆制品、魚類、禽肉(雞鴨鵝等)、畜肉(豬牛羊等)。
對于大多數人,豬肉算是最主要的動物蛋白來源了,實惠營養(yǎng)還吃不膩。當然,對于吃素的朋友,蛋類、奶類、豆制品可能就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
親民的豬肉有健康風險
豬肉是大多數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但這不意味著豬肉就可以隨便吃。痛風病友對這一點再清楚不過——大魚大肉后痛風很容易發(fā)作。
無論豬腿肉、里脊、豬排、豬腰,它們都含有大量的嘌呤。而豬肉中的嘌呤會在體內代謝為尿酸,直接升血高尿酸水平甚至誘發(fā)痛風。
同時,豬肉的脂肪含量較多、能量高,過量使用會增加肥胖風險,影響痛風的控制。
除了上述健康風險,有研究發(fā)現(xiàn)豬肉這類紅肉,不僅增加痛風患病風險,還增加癌癥的患病風險。
痛風吃豬肉的三個技巧
吃豬肉有不少健康風險,但作為重要又實惠的蛋白質來源,不吃也是不太可能的。
1. 豬肉要挑部位
同樣是豬肉,部位不同嘌呤含量不同,其對尿酸、痛風的影響也就不同。
像豬肝、豬腦、豬腰、豬小腸、豬脾這類內臟的嘌呤含量很高,在 150 mg/100 g 以上,痛風病友應完全避免。
而像豬腿、豬排這些部位的嘌呤含量相對較低,在 75~150 mg/100 g,痛風病友可以適量食用。
2. 豬肉仍要少吃
俗話說「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一條腿的」,豬牛羊肉都屬于紅肉,而目前認為雞鴨鵝這類兩條腿的白肉更有益健康。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選擇雞鴨鵝等禽類,減少豬肉這類紅肉的攝入。
同時,對于不患痛風的人,膳食指南建議:適量吃肉(包括畜肉、禽肉、魚、蛋),每天攝入量不超過 200 g,相當于「一兩肉 + 二兩魚蝦 + 一個雞蛋」。
而落到痛風病友身上時,痛風醫(yī)生建議:每天肉類攝入量不超過 150 g;同時注意血尿酸、痛風控制情況。如果尿酸水平不達標或痛風常發(fā)作,則可以再把肉量減一點,或者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調整藥物用量,或者更加注意體型控制。
3. 注意豬肉的做法
盡量選擇新鮮豬肉,而非火腿、臘腸等加工制品。
一方面,加工肉制品含鹽量高,不利于痛風控制,還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另一方面,火腿、熱狗還有致癌風險。
在烹飪豬肉時,最好能把肉先切成片或絲,然后在水中焯一下,再進行下一步烹飪。這樣能使部分嘌呤溶解在水中,減少嘌呤攝入。
不過,也有人認為水焯后的豬肉口感不好,那也可以不焯直接烹飪,但就更要注意控制量了。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