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10月13日下午4時30許,在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A館,離“陜西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閉館時間還有30分鐘,現場觀展熱情高漲,參觀者絡繹不絕。
7000平方米展陳面積,1000米展線長度,一幅幅珍貴老照片、一件件記憶深處的舊物件,吸引大家在70年時光回溯中穿梭,感受時代的進步、祖國的發(fā)展。沿著數字,從1949年到2019年一路走來,仿佛穿越時光隧道,連接昨天今天。
來自商洛的72歲老人張學民,在女兒的陪同下專門來參觀展覽。“我是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雖然自己一天天變老,但看著祖國越來越繁榮、越來越強大,我是打心眼兒里高興!”張學民說,如今,農村生活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和老伴每個月都能領到養(yǎng)老錢,孫子上學免費,學校還有“蛋奶工程”,兒媳婦在家門口的社區(qū)工廠上班,每個月都有收入,家里的生活現在是越來越好。
黑白電視機、老式電話機、搪瓷盆、床尾的木箱……展覽中,一組組老照片、老物件,記錄了陜西的“民生昨天”,再現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勾起不少參觀者綿綿思緒,大家不時地用手機拍照留念。
今年58歲的西安市民趙月芳,看見展館中展出的黑白電視機,一下子就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她說,那時生活困難,家里能有一臺電視機是件了不起的事,要攢很久的錢才能買到。1993年,她家花了620塊錢在鎮(zhèn)上供銷社買了一臺17英寸的黃河牌黑白電視機,全家人高興極了,每天晚上,鄰居都會來家中看電視。
“那會買電視得提前預訂,即使這樣,也不一定能買到。”趙月芳指著電視機說,看著這些老物件,真是滿滿的回憶?,F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高清液晶電視機,家里電器也一應俱全,可這樣的電視機卻是那個時代家庭的美好回憶,這些記憶深深印刻在她的腦海里。
在“經濟建設”展區(qū),看了我省地區(qū)生產總值和人均生產總值70年來的對比數據后,西安市民王軍華不由得感慨道:“經濟發(fā)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說實現了質的飛躍!”
和王軍華一同來觀展的郭琪深有同感地說:“可不是嘛!以前出門買東西只能現金支付,麻煩不說,還容易丟錢,現在全部實現了手機支付,省去了帶現金的麻煩,科技真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交通發(fā)生了巨變。以西安為中心,10分鐘到咸陽、30分鐘到華山、1小時到寶雞、2小時到鄭州、3小時到太原、4小時到成都、5小時到北京……高鐵的快速發(fā)展,不僅為三秦百姓出行提供了更多選擇,也讓來陜旅游的外地游客人數逐年遞增。
“以前一直想來西安旅游,但由于路程太遠遲遲沒能實現。這次利用年假,專門和女朋友乘坐西成高鐵來西安,非常方便。”成都游客王珂告訴記者,西成高鐵通車后,極大地方便了大家出行。前幾天,他和女朋友特意去了兵馬俑、驪山、西安城墻、大雁塔等景點,今天慕名前來參觀展覽,從展覽中對陜西歷史有了更多了解。“今后我會經常來陜西,也會把陜西推介給身邊更多的人,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陜西、認識陜西。”
在非遺傳承部分,泥塑、面塑、面花、皮影等非遺項目和非遺展品令人耳目一新。一款《絲路小憩》的面塑,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觀看。
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記憶”第五代傳承人張倍源介紹,這款《絲路小憩》面塑反映了繁榮的絲綢之路貨運過程中,駝隊在驛站休息的場景,吹尺八、跳軟舞、彈波斯琴,用絲綢之路精神展現了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以及“一帶一路”從古至今的延續(xù)與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張倍源說,通過這次展覽,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唐時期的歷史,了解絲綢之路曾經的風風雨雨,了解面塑文化。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展現傳統(tǒng)技藝,記錄當下的中國美學。
“震撼人心!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滿滿的回憶”“祝福祖國”……參觀結束后,許多觀眾在交流中仍意猶未盡。正如西安市民高倩所說:“這場展覽彰顯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的發(fā)展和騰飛,增強了人民信心和精氣神,提醒著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感悟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努力奮斗、勤勉做人,才能真正對得起這個美好的時代。”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