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何玉珍剛來到西安時,有一天晚上,她走在街上看著萬家燈火,心想什么時候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家。
幾年后,她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舉家遷址西安落戶。更重要的是,每天夜里和清晨,她橘色大傘下亮起的燈,給了更多人家一般的幸福感。
今年54歲的何玉珍是西安古都放心早餐的一名售賣員。每天凌晨2時30分左右,何玉珍的身影會出現(xiàn)在小寨十字東北角。她先將早餐售賣車從存放點取來支好,細細地擦洗、消毒,給餐車盒子里倒上水加熱。3時多,公司送的貨到了。她開始燙豆?jié){、熱包子、做蛋餅、包漢堡,一邊準備著,一邊等待顧客的到來。
“兩個肉包子,一袋豆?jié){。”一輛出租車停在小攤前。
何玉珍麻利地把早餐裝好,遞給出租車師傅,還不忘叮囑:“趁熱吃啊!休息好、慢點開。”
何玉珍熟悉許多老顧客,也熟悉這個繁華商圈復蘇的清晨——
每天凌晨三四點,來買早餐的有附近的保安、在夜里拉客的出租車司機,還有剛結束夜生活的年輕人;5時到6時顧客比較少,何玉珍可以稍作休息;6時30分起,學生們便陸續(xù)來買早餐了;7時30分后,上班族陸陸續(xù)續(xù)來了;8時10分,在賽格商場上班的人也來了……9時30分后,人少了,何玉珍開始清理餐車,準備回家。
何玉珍的第一個早餐售賣點在三爻村,干了兩年多后,搬到小寨。當時,小寨還在修地鐵,到處都是圍擋,路面也坑坑洼洼的。她只能將餐車支在一處洼地,腳下全是水。于是就找了幾塊磚墊著,踩在磚上跳來跳去干活。“地鐵站修好了,顧客也多了起來,后來還建起商場,我的日子就更好過了。”何玉珍眼角的皺紋里,帶著滿足的笑意。生意最好的時候,她一天能賣1800多元,算得上令人羨慕。
但羨慕歸羨慕,這份苦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了。
十幾年來,除了母親去世,何玉珍從未請過假。每天凌晨1時50分,當家里的鬧鐘響起,她起床、洗漱后,在濃濃的夜色里騎半個多小時電動車到達攤位。無論是夏天的瓢潑大雨,還是冬天雪粒子打在臉上,她接貨從未遲到。與何玉珍一起來的同事?lián)Q了一茬又一茬,像她一樣堅持下來的沒幾個。
剛開始,何玉珍也不適應,收攤回去后一覺睡到下午三四點,起來后渾身酸痛。后來,她慢慢理順了自己的作息:回家吃完午飯后先睡一小時,下午做做家務、看看電視。晚上看完新聞聯(lián)播后,就準備睡覺。
工作時,何玉珍熱情大方,喜歡與顧客交流,平時卻很“宅”,不愛逛街,話也很少,仿佛在夜里和清晨,就把一天的話都說完了。因為這個特殊的作息,她很難參加朋友們的聚會。但她說:“工作就是我的‘夜生活’。服務了這么多人,我感到自己的付出很有價值,心里有說不出的快樂!”(記者 劉居星 實習生 李夢瑤)
記者手記
熱愛可抵黑夜漫長
何玉珍54歲了,但她從沒考慮過什么時候“退休”。
她每天很認真地把豆?jié){溫熱、把包子熱透,眉眼間就像給家人準備早飯一樣溫柔。
她很享受這份工作,享受為像她一樣在深夜奔忙的人遞上一份熱騰騰的吃食,享受讓像她孩子一樣忙碌的上班族不餓著肚子工作,也享受看著小學生們買了吃的蹦蹦跳跳遠去的身影。
疫情后復工第一天,有老顧客看到她的餐車,遠遠跑過來說:“阿姨你可回來了,早飯終于有著落了。”
這種依賴,讓她感到溫暖,讓她知苦而不覺苦、受累而不覺累。無論是起早摸黑,還是頂風踩雪,她都甘之如飴。
很多人的一天,從她的那把橘色大傘下“收取”第一份“能量”。她看著天色由暗復明,用美食與愛陪伴往來的人們擁抱新的一天。(劉居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