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晶
今年71歲的李鳳娥是一名秦腔民間藝術表演家,在西安市蓮湖區(qū)漢城壹號小區(qū),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她在練習唱歌吊嗓子,小區(qū)里的人也都稱贊她在唱歌這件事情上風雨無阻。
“我唱了一輩子秦腔,也深深地愛了一輩子秦腔。”說起秦腔,李鳳娥眼里流露出滿滿的熱情,她小時候第一次看到別人唱戲,就喜歡上了戲曲,也正是因為喜歡,所以學得也快。只要聽到有人唱戲就忍不住哼起調來。“這一唱就是60年。”她不由得感嘆道。
11歲那年,恰逢宜君縣劇團招人,李鳳娥就義無反顧地去報了名,憑借聽戲和唱戲的經驗,她唱了一曲便被選中了。后來在宜君縣劇團里,她刻苦學習唱戲的理論基礎和動作神情,磨煉自己的唱功。
走碎步是唱戲的基本功,看似簡單,背后的辛酸外行人卻難以想象。在劇團的那些年,李鳳娥每天清晨都會穿著練功服到麥地里練習喊嗓子、走碎步,時間久了,鞋都磨破了十幾雙,麥地硬是被她走出一條圓形的路。
“唱戲有意思啊!”一提起秦腔,李鳳娥的眼里就閃著光亮。“適才間大嫂對我言,五典坡來了一位長官……”說到動情處,她張口就唱了《趕坡》里的王寶釧選段,別看老太太已到古稀之年,只要唱起戲來,依然精神抖擻,戲詞里的喜、怒、哀、樂都在她臉上靈活轉換,聽戲的人都恍若走進了故事里。
李鳳娥一邊唱戲,一邊從包里拿出一個被裹得整整齊齊的手絹包,里面全是她以前的戲服照,有扮正旦的,有扮武旦的,她對每一張照片的角色都記得清清楚楚。
戲曲里的故事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唱秦腔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戲曲,把握角色,稍微理解不對,就會造成表演的偏差。為此,李鳳娥每唱一個角色都要完完整整地看幾遍原著,深入了解每一個角色。遇上要分幾天才能唱完的本戲時,她每天晚上練習到深夜才入睡,為了不影響其他人休息,經常半夜跑到屋外練習。
退休后,李鳳娥參加了唱秦腔的自樂班,周一到周四分別去小寨的金秋藝術團和國棉十廠的自樂班唱戲,還學著和大家合唱歌曲,現(xiàn)在,她除了會唱戲外,還會唱一些流行歌曲。
剛開始練唱歌時,李鳳娥的歌聲里總帶著一股戲曲味兒,這個轉變的過程也讓她花費了不少時間。“大概用了一兩年才徹底轉變過來,現(xiàn)在唱歌再也不會有唱戲的感覺了。”她說。
“人這輩子就是圖個開心,不管是唱秦腔還是唱歌,只要人開心、充實就行。”李鳳娥認為,只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快樂就永遠相隨。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