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秦聲小樂團在演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 實習記者 楊晶 文/圖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么是家鄉(xiāng)啊,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11月25日,走進西安黃河書畫院院長王振民的工作室,他正與黃河秦聲小樂團的團員們演奏樂曲,二胡、琵琶、笛子、板胡一應俱全。
2017年黃河秦聲小樂團開始組建,目前已有12人。隨著小樂團的逐漸壯大,每個人都沉浸在琴棋書畫的快樂氛圍中。
“我們是一群相識于書畫,相聚于音樂的人,一同享受著藝術帶給大家的歡樂。”今年77歲的王振民說,他自幼酷愛書法,60余年來堅持臨習名家筆帖,拉起二胡也不輸他人。
多年深研篆書的姜文榮不僅篆書寫得沉雄勁健、敦厚縱放,笛子吹得更是優(yōu)雅瀟灑,為樂團演奏增添了不少韻味。擅長畫牡丹的馬淑愛,秦腔唱得更是極具韻味。在樂團里,能書會畫、能歌善舞的人不在少數,很多人都是退休后自學了樂器,因為熱愛又聚到一起。
姜文榮介紹說,書法和音樂最相通的一點是時間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線性。書寫是不可逆的,一篇作品一定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寫到最后一個字才算完成,欣賞書法時,則會從書法作品本身還原當時的書寫狀態(tài)。與音樂一樣,必須等樂曲演奏完才算是一首完整的曲子,在時間的藝術里,可以很好地表達一個人的感情。
陳冬菊12歲就考入西安音樂學院,畢業(yè)以后一直從事音樂教學工作。2018年退休后,她依然積極參與各類文化活動,她演奏的琵琶樂曲為小樂團添色不少。
陳冬菊和王振民都認為,書法與音樂相通之處還有字的大小,筆畫的輕重、粗細、長短,以及字與字間的正欹聚散。書法字的大小,就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節(jié)奏就愈加鮮明。再比如字的輕重、粗細和長短,就像音樂中的節(jié)拍輕重、音調高低和長音短音,這種韻律的變化,便是書法與音樂的暗合。而正欹聚散原本指的是書法一個字的中軸線和內部結構的變化,與音樂類比,就好像是樂曲的變奏。
“我們的夢想是希望把‘秦’聲傳承下去。”王振民說,黃河秦聲小樂團的團員們因書畫相聚在一起,致力于將“秦”聲傳唱到全國,讓更多人了解陜西文化,認識不一樣的“秦”陜之地。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