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正在體驗神奇的AR換裝裝置
□ 實習記者 張璐 文/圖
“原來挖掘文物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是特別有趣,也很有意義。”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考古探索中心室外探訪區(qū),來自涇陽縣明日實驗小學六年級的田嘉怡與同學們交流著模擬挖掘文物的感受。
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9月25日上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明宮書院聯(lián)合省慈善協(xié)會至善之行志愿者服務隊,邀請涇陽縣明日實驗小學六年級33名學生參與體驗“大唐衛(wèi)士·大明宮金吾衛(wèi)訓練營”活動。
“大明宮是哪個朝代建造的?占地面積有多大?宣政殿的功能是什么?”在文化數(shù)字體驗中心,講解員汪桐帶領學生們一起觀看了影片《千宮之宮》,通過影像資料,讓學生們對大明宮在唐朝歷史上的地位有了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
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厴、描斜紅、涂唇脂……在地下遺址博物館AR換裝裝置前,田嘉怡和同學們第一次體驗了做“唐朝人”的樂趣,看著化著唐妝的自己,學生們直呼“好神奇”。
此次體驗活動分別從“文曲星”“武曲星”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學生在智力與體力方面進行競技比拼,用實力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小小金吾衛(wèi)”。
在考古探索中心,學生們不僅體驗了有趣的“唐代運動”投壺、射箭等項目,還參觀游覽了考古探索中心博物館,通過拼對、分類、繪圖、拓印等各種裝置展項的互動,不僅領略了考古學的獨特魅力,感知了考古工作對于了解大明宮以及大明宮背后所蘊含的大唐文化內(nèi)涵的重要作用,還體驗了考古工作的樂趣。
“我挖出了三彩馬和蓮花圖騰方磚。”田嘉怡自豪地向記者展示著她的收獲。在老師細心講解下,學生們對每一個“出土”的文物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看著學生們邊參觀邊認真記錄筆記,明日實驗小學副校長張小玲感到十分欣慰。她說,學校大部分學生是留守兒童,許多孩子從未離開過涇陽縣,此次能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游學,孩子們都十分珍惜這次機會。
“考古科普與互動體驗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心與自豪感,也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過去、正視現(xiàn)在、憧憬未來。”大明宮書院負責人張馨表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是大明宮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孩子們在社會各界的愛心呵護下茁壯成長。
“唐時,大明宮被稱為‘千宮之宮’,先后有17位皇帝在這里處理朝政事務。”田嘉怡說,這次體驗活動不僅讓她學到許多歷史文化知識,還了解了文物出土的過程,也明白了應該如何保護文物,不能隨便挖掘破壞文物,撿到文物要上交國家。
據(jù)悉,此次活動是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首次聯(lián)合“惠民愛心學校”舉辦的公益活動,旨在“扶持農(nóng)村弱勢群體子女”,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將唐代體育項目與十四運會精神相融合,讓學生們體驗運動快樂的同時,深層次感受陜西歷史文化的厚重與魅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