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陜西考古博物館4月28日將試行開放。作為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未開先熱”,央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多家央媒開啟重磅“劇透”模式,帶領讀者網友搶先一睹博物館風采。此外,西安國際港站、西安核酸貼紙等話題也一度登上熱搜。
央媒掀起“打卡”熱潮
連日來,這座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的考古學科博物館,收獲了超高關注度。
“該館室內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室外展陳區(qū)域1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5215件,其中90%以上為首次與公眾見面。”4月17日,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第一時間揭開了陜西考古博物館的“神秘面紗”,石峁遺址出土的石雕人頭等珍貴藏品讓觀眾大飽眼福。
4月18日,《人民日報》以《全方位展示考古發(fā)掘、保護、研究 陜西考古博物館建成》為題,率先對博物館定位進行了深入解讀。“陜西考古博物館打造了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圖書資料中心、公眾考古中心‘一館四中心’的格局……”4月21日,《光明日報》文章如是說。
一時間,新華社、中國網、環(huán)球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中國青年網、北青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紛紛刊文揭秘陜西考古博物館里的“明星文物”,媒體熱情超乎預料,“陜西考古”再次引發(fā)萬眾期待。據新華社對外發(fā)稿平臺統(tǒng)計,該消息日文稿被日本共同社、G-search、日經Telecom等多家外媒采用。
此外,“漢文帝霸陵出土文物首次面向公眾展出”“可以吃的‘文物’!舉著雪糕去打卡” “陜西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等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新華網、《瞭望》新聞周刊、人民網、光明網、中國網、鳳凰網等平臺持續(xù)推送,讀者網友在閱讀中品味到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考古魅力。
西安港迎“高光時刻”
上周,西安國際港站多次迎來高光時刻。
4月18日,全國首趟享受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的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標志著西安港成為全國首個陸路啟運港退稅政策試點內陸港。該消息中文、韓文稿件被光明網、環(huán)球網、韓聯(lián)社、Naver等98家媒體采用。
4月22日,有關“西安開行首趟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的中、英文消息,引發(fā)新華社客戶端、中國政府網、人民網、中國網、羅馬尼亞通訊社等62家媒體關注。“大幅縮短了運輸時間,降低了物流成本……標志著陜西及我國中西部地區(qū)直達老撾及東南亞地區(qū)又打通了一條安全快捷的國際物流新通道。”央廣網以文圖、視頻多種展現(xiàn)形式報道了這一利好消息,繁忙有序的西安國際港站再次吸引人們眼球。
據中新網消息,一季度陜西汽車產量23.47萬輛,同比增50.9%,高于全國49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居全國第一。上周,新華社以《智能化轉型促“老三線”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加速強鏈補鏈 西安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快馬加鞭”》為題,文圖并茂聚焦法士特、比亞迪等企業(yè)生產一線。該組文圖被央視網、光明網、環(huán)球網、中國網、中華網、人民網、央廣網、中國青年網等200余家媒體轉發(fā)。
核酸貼紙海外“圈粉”
從“秦嶺四寶”到“漢唐天團”,上周,西安人的朋友圈C位是屬于核酸貼紙的。
“西安市7小時即完成全市約1300萬人的核酸檢測采樣,背后是6000余個采樣點位、24000余名采樣人員和近10萬保障工作人員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全體市民的支持與參與,共同凝聚起抗疫必勝的堅定信心。”新華社高度評價了西安高效的防疫舉措和溫情的管理細節(jié)。
這段2分40秒的視頻僅新華社客戶端瀏覽量就超124萬次。該組文圖消息在新華社推特、臉書官方中文賬號發(fā)布后,總到達量5113人,互動量116次。不少海外網友表示“有文化”“不愧是西安”。
此外,西安本輪疫情已基本進入收尾階段、西安發(fā)布2022年秦創(chuàng)原建設工作要點、西安市退役軍人首批“優(yōu)待證”發(fā)放、西安市參保人可自助辦理異地就醫(yī)備案、西安地鐵乘車新功能正式上線、西安首批社區(qū)巴士開通、西安兩家書店入選全國“年度最美書店”等消息在央視網、中國網、光明網、中新網等平臺持續(xù)推送。(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王瑩)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