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歡
季羨林幼年家境貧寒、發(fā)奮讀書,終成一代國學大師,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等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可以說,是讀書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要把讀書當回事》(青島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是季羨林先生的散文精選集,分為《立志讀盡人間書》《回望求學路漫漫》和《心如明鏡勤自勉》三輯,講述了季羨林傾心讀書、孜孜求學,在極其艱難處境下仍勤奮有加,終于成為一代國學大師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和人生智慧。
季羨林一生愛書如命,他說自己唯一的嗜好就是讀書。他堅持“開卷有益”,不僅要讀專業(yè)書,對于專業(yè)以外的書也要“隨便翻翻”,知識面越廣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在北大時,季羨林有個很大的書齋,“大小房間,加上過廳、廚房,還有封了頂的陽臺,大大小小,共有八個單元”,藏書幾萬冊,堪稱北大教授中的藏書狀元。即便如此,這些書仍然難以滿足他做研究的需要,有的稿子“有時候由于缺書,進行不下去,只好讓它擱淺”。他極愛讀亨利希·呂德斯和陳寅恪先生的著作,這兩位大師“都是考據大師,方法縝密到神奇的程度”,令他深受啟發(fā)。
考大學時,季羨林同時被北大和清華兩所大學錄取,令人羨慕,但他的求學之路卻布滿荊棘。他出生于20世紀初期的中國,當時剛剛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而季羨林的家,又是那個叫官莊的窮苦小村莊里最貧窮的一家,一年到頭只能吃咸菜,吃白面的次數極其有限。四五歲時,他為了多吃一塊白面餅子,曾被母親追著打。六歲時,為了讀書求學,他被迫離開父母和故鄉(xiāng)來到濟南,從此寄居在叔父家。上高中時,日寇占領濟南,他失學一年。
在德國留學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又正式爆發(fā),他一邊忍饑挨餓、躲避空襲,一邊跟隨Sieg教授學習古代梵文和吐火羅文。學習這兩種語言可謂困難重重,前者是語言中的化石,古老精致而又極其復雜;后者則幾近失傳,需要在一片荒蕪中開辟道路。
所有這些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季羨林求學攀登的腳步。他一生學得多國語言,翻譯了大量作品。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尤其精通吐火羅文,還能閱讀俄文和法文,他對學習外語頗有心得。他回憶德國教員教授外語的方法,那是一種“把學生推入游泳池”的辦法,即,教學生外語,要像教學生游泳一樣,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他推下去,如果淹不死,他就學會游泳了。
據說這是德國十九世紀一位語言學家的主張,具體做法是:盡快讓學生自己閱讀原文,語法由學生自己去鉆,單詞也由學生自己去查,不在課堂上講解,只有實在解不通時,教授才加以輔導。辦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效果卻很好,學生無法依賴老師,積極性被完全調動起來了。季羨林的梵文、巴利文和俄文,都是通過這種方法習得的。但他認為,方法固然重要,卻不是萬能的,勤學苦練才是最樸素的真理。
季羨林先生終年98歲,他對中國文化抱有堅定的信念,對于人類的前途始終樂觀。作為國寶級的學界泰斗,《要把讀書當回事》一書是他對青年的肺腑之談,凝結著他簡單樸素卻又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他用誠懇真切的文字勉勵當今青年人:要堅定信念,認清自己在人類社會進化的漫漫長河中的地位,擔負起青年人承前啟后的責任;要珍惜時間,“一寸光陰不可輕”,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勤學苦練才是關鍵;另外,開卷有益,要多讀書,只有不斷開闊視野,持續(xù)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才能與時代同進步,才能使人類社會越來越好。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