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籃球協(xié)會老年運動隊隊員在訓練場旁合影留念
□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文/圖
“小馬,傳得好!”身著9號橘色球衣的郭興樓一邊喊著,一邊對剛剛斷球成功并快速組織反擊的隊員“小馬”豎起大拇指。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靈活運球的“小馬”馬謂增今年74歲,而滿場飛奔的9號郭興樓今年83歲。
這些活力四射的老人是陜西省渭南市籃球協(xié)會老年運動隊隊員,全隊平均年齡超過70歲。自1982年隊伍成立以來,他們每周堅持訓練,用籃球擁抱人生,追求人生“下半場”的精彩。
“幾天不打渾身難受”
每周二、周五早上七點半,在渭南市光明小區(qū)籃球場上,一群白發(fā)蒼蒼的老人馳騁球場的身影,已成為小區(qū)一道特殊的風景。
“隊員有退伍軍人、退休干部、體育教師、企業(yè)家……退休前幾乎都是原單位的籃球骨干。”今年81歲的渭南市籃球協(xié)會主席孫立功說,球隊比渭南市籃協(xié)的年齡都大,籃協(xié)1989年成立,這支老年隊是當時從老年協(xié)會接管過來的。
郭興樓是球隊的組織者之一,從1957年參加中學生籃球運動會開始,一直都堅持打籃球。“60歲的時候說打到65就不打了,65的時候說打到70就不打了,結果現在還打著呢。”他樂呵地說,“大家都一樣,習慣了打球,幾天不打渾身難受。”
每到打球日,球場門口就擺滿了小轎車、電動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最遠的是從開發(fā)區(qū)過來的,開車近30分鐘。”郭興樓說,有的球員雖已搬家,一旦說好在哪打球訓練,再遠也要過來。
多年來,隊員們參加過不少比賽,最讓大家難忘的是2019年第三十五屆全球華人籃球邀請賽。當時報的是男子長青A組,規(guī)定球隊中只要有60歲的隊員就只能報60歲的小組,球隊7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比較吃虧。即使在年齡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球隊在小組賽中仍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板凳球員是不存在的”
用“臥虎藏龍”來形容球隊一點兒也不為過。
今年76歲的趙聚生是渭南籃球裁判界的“天花板”,作為國家一級裁判員,他經常擔任籃球比賽的裁判長,直到現在還活躍在渭南籃球比賽一線。
“看看這個娃,個子比我高,你猜猜他多大?”今年69歲的侯全江拿出手機給記者看了一張照片,“1米88,剛小學畢業(yè),是我最新看中的好苗子。”侯全江從事青少年籃球培訓事業(yè)22年,創(chuàng)辦了渭南首批民間籃球培訓機構之一,給各個大學培養(yǎng)的籃球特長生就有幾十人。
其余隊員大多是“半職業(yè)”隊員。“大家不是職業(yè)球員,但從小就開始打球,在大大小小的省級比賽中取得過較好名次,年輕時在市里籃球界都是叫得上號的。”老年球隊隊長馬謂增說。
喜歡打球,只喜歡和這幫人打球。馬謂增說:“大家打的年頭長,經驗豐富,知道怎么保護對手。我們很少和年輕人打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隊里有條規(guī)矩,和80歲以上的老年人打球,身體對抗時不能過于發(fā)力。
按照規(guī)則,籃球應該是5V5,但由于都是老年人,球隊有一套特殊的訓練方式:如果來訓練的人多了,就輪換著上;如果來訓練的人少,6V6、7V7、8V8都可以打。“宗旨就是只要人來就有球可打,板凳球員是不存在的。”馬謂增說。
“愛好在,友情就在”
今年72歲的王百順接過隊友的傳球,一個箭步飛身上籃,手腕輕輕一擺,籃球在空中劃過一道完美的弧線。“好球!”隊友在看臺上喊道。
別看王百順現在活力四射,2008年因腦溢血住院后,走路都成問題。病愈后,老伙計拉他來打球,一開始他腿都是軟的,在練習打球的過程中,慢慢地腿上有勁兒了,心情也逐漸開朗了。
上個月王百順過生日,請隊友們聚餐,席間大家不亦樂乎。平時誰家有個事,誰需要幫忙,大家都沒有二話,早已建立了深厚友誼,不僅是“球友”,還是真正的“老友”。
“最愛請我們吃飯的是亢總,常被我們薅羊毛。”亢建民是企業(yè)家,曾兩次自費為大家購置隊服。以往不論是酷暑還是寒冬,老人們都在固定的室外球場打球,直到亢建民自家企業(yè)的室內籃球館建成后,大家才將每年冬天的訓練改到室內球館。
即便冬天有了新球場,大家對老露天球場的深厚感情卻難以割舍,一起集資購買了清洗球場的推水器、新籃網等,“絕對比物業(yè)更加愛惜這球場。”馬謂增說。
訓練日的早上,打球前大家會先聊聊最近的比賽,誰的打法傷身體,哪個教練指揮得特別臭……平日里附近如果有線下的籃球比賽,大家也會一起約著去看。
球隊有個“編外”隊員張存馬,由于身體原因不打球了,在市郊附近的趙村種菜養(yǎng)狗。他專門給老年隊的隊員們留了幾分地出來,閑時邀請大家去種種菜、澆澆水,等瓜果收成了,就拉到球場分給大家。“只要愛好還在,友情就在。”張存馬說。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