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 焦点

春风理发店:50年“独家记忆”

来源:各界新闻网-各界导报 时间:2023-06-05 08:55:29

  正在为顾客理发的杨西京、杨桂英姐弟

  □ 实习记者 冯倩楠 记者 赵婧

  “来,到你了,过来这儿坐。”6月1日下午,在建东街春风理发店,64岁的杨西京招呼顾客坐在一把黑白相间的老式理发椅上,不用张嘴问客人需求,就默契地剪起头发。在屋子的另一角,杨西京的姐姐杨桂英正在给一名客人洗头,还有两名顾客坐在一旁的黑沙发上等候。镜子旁的角落里,一台老式电视机正在播放着国际新闻。

  1972年,杨西京的母亲在建东街上开了这间十几平方米的春风理发店。那时,沿街的房子大多是办公用房或住房,街道上几乎没有商铺,作为建东街第一家理发店和开业时间最长的店铺,春风理发店承载了众多街坊邻居的“独家记忆”。

  “那时理发才一毛五分钱,还要用理发票呢。”赵大爷从小在建东街长大,几乎在这儿理了一辈子的头发,是春风理发店的“忠粉”。“这家店是我十几岁时开的,我父母、我、我娃都在这儿理发,把我都熬成老汉啦。”赵大爷回忆,刚开业时,理发店人满为患,经常排队到大马路上。

  1989年,杨西京母亲因腰椎有疾无法继续打理小店,杨西京姐弟二人就接过母亲的衣钵,成为理发店的主人。几十年过去,虽说春风理发店装潢简陋,处处渗透着岁月痕迹,赶不上新式理发店的“潮流”,但来店里理发的客人仍络绎不绝。“主要是‘回头客’多,好多客人在这儿养成了习惯,街上的单位搬出去后,还有好多人从高新区、曲江新区专程来这里理发。”杨西京说。

  “只要在这家店来过第二次的,你随便问,大家都说好。”得知记者身份,理发全程寡言的熟客孙大爷特意叮嘱,姐弟俩理发又快又好,值得好好宣传。杨西京姐弟二人的理发手艺是母亲所教,常来的客人十有八九都是冲着二人一手过硬的功夫去的,且不管要啥发型,二十分钟内保管剪好,绝不拖拉。

  费用低也是“回头客”多的原因之一。“都是街坊邻居,谁好意思收高价。”杨桂英说,目前店里焗油是四五十元,理发很多年没涨过价了,最近刚刚涨到20元。

  “杨师是中老年‘杀手’。”吴叔笑着告诉记者,他自十几年前“邂逅”春风理发店开始,便一直在这儿理发,“这姐弟俩不光手艺好,平时为人和善,这也是为啥大家都专程来找他俩。”吴叔住曲江,丈母娘家住在建东街,每次从这儿回去他都要带些街上的美食,杨西京经常给他推荐,“这不,他说猪蹄没有酱肘子划算,我就买了这个。”吴叔晃了晃手中的肘子说道。

  和记者想象中只有中老年人不同,来春风理发店的年轻人也不少,这离不开姐弟二人的“秘密武器”。记者看到,杨西京解开一个刚理完发的小伙身上的遮布,看到他脖子上有汗后,立马拿出柜子上的痱子粉,在小伙的脖子上拍了几下,再用软毛刷把余粉扫走。“来我们这儿的小朋友也很多,备着痱子粉,大人小孩都能用。”杨西京说,除了痱子粉,两人还有刮胡子的老手艺,这些都是时兴的理发店所没有的。

  开店几十年,杨西京姐弟俩的关系还是一如既往地好。早上9点到晚上9点,是春风理发店的营业时间。因为住得近,杨西京在店里待的时间更长些,但从没什么怨言。杨桂英说,两人没有细化的工作分配,扫地、洗毛巾这些工作都是两人随机干,“谁有时间谁就多干点儿,都是一家人,没啥好计较的”。正如杨桂英所说,店内贴着两个付款码,分属姐弟二人——顾客随机扫到谁,钱就算谁的。

  也有人上门来谈合作,想把理发馆改成理发咖啡馆,被杨西京拒绝了。“老顾客来是冲着原来的味道,要是变味了,他们还能去哪呢?”

责任编辑: 孙璐莹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