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讓‘誓把黃沙變綠洲,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治沙精神代代相傳。”9月12日,作為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第十五任連長的高藝玲信心滿滿地表示,肩負(fù)使命,作為新一任連長,她將和新民兵們一起開展講解、林木管護(hù)和植樹造林等工作,致力于將治沙連精神傳遞給更多人,講好治沙故事。
古來塞上多荒漠,沙進(jìn)人退走他鄉(xiāng)。榆林沙區(qū)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因自然條件變化等原因,生態(tài)極度脆弱。新中國成立初期,林木覆蓋率只有1.8%,一年四季“風(fēng)刮黃沙難睜眼”。
1974年5月,由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未婚女青年組成的“長城姑娘治沙連”在補浪河公社成立。建連之初,3架獨輪車、40把鐵鍬便是連隊的所有家當(dāng)。面對困難,姑娘們不等不靠不要,借風(fēng)揚沙、平整沙丘、人拉鋤刨、修建水地,往返60里明沙背回樹苗育苗。一年苦戰(zhàn),苗圃地里的樹苗已經(jīng)有寸把高了,樹苗在這里扎下了根,姑娘們也在這里扎下了根。
“姑娘好比塞上柳,茫茫沙海把家安,住的沙灘柳笆庵,吃的沙蒿煮蠻蠻,苦不苦,難不難,姑娘立下斗天膽!”高藝玲指著墻上的一張老照片說,這首自編的信天游正是上世紀(jì)70年代民兵連姑娘們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硬是憑借這股“韌勁”,近50年來,治沙連的姑娘們一任接著一任干,終于將昔日的荒漠變成了林帶成網(wǎng)、田地成方、渠系配套、糧食自給、農(nóng)林牧副全面發(fā)展的新綠洲,助力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jìn)了400公里。
在治沙連展覽館的陳列柜里,藥箱、長槍、軍號等治沙連姑娘們使用過的物品一一陳列于此。
“打機井需要沙子和石子等原料,但是在這明沙遍地的荒漠卻找不出制管需要的沙子。姑娘們在農(nóng)閑的冬季南邊拉石子、北邊拉大沙,零下30多攝氏度的氣溫里,每一粒石子都是一顆冰球,每一次站在風(fēng)口處的揚沙,都能讓寒風(fēng)灌遍全身。”高藝玲說,治沙連的每一個小小進(jìn)步,都需要治沙姑娘們的巨大付出。
今年3月,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迎來了新民兵入隊及全連全建制重建,54名新一代女民兵來到這里。曾是補浪河鄉(xiāng)政府宣傳專干的高藝玲接任第十五任連長。
“我翻閱這群‘治沙女將’的歷史資料時,深受感動和鼓舞??吹剿齻冊谶@片火熱的土地上流汗流淚,我有責(zé)任有義務(wù)講好‘女將們’的故事。”高藝玲激動地說,作為新一代的治沙人,她們會扛起治沙連的旗幟,弘揚好新時代的治沙精神,讓治沙精神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
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fēng)固沙林帶35條、修引水渠35公里、打機井36眼、種植900余畝畜草、420余畝花棒等沙生植物……昔日茫?;纳匙?yōu)樯G洲,這是400余名治沙姑娘用青春和汗水筑起的生命綠洲。
現(xiàn)如今,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基地已打造成集紅色教育、科普教育、觀光旅游以及農(nóng)、林、牧、治沙科技示范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tài)觀光旅游基地,每年有超過10萬人次游客前來參觀學(xué)習(xí)。作為全國治沙造林的典型,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先后獲得“新長征突擊隊”“綠化祖國突擊隊”等23項省(軍)級以上表彰。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