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考古博物館內(nèi),珍藏著燦若星辰的文物瑰寶。這些三秦大地的歷史結晶、中華文明的金色名片,都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
12月25日下午,對話陜西·感知中國——“增進文明互鑒 共敘和合之美”主題沙龍活動在陜西考古博物館舉辦。專家學者、外媒記者、青年代表等50余名中外嘉賓就如何對外講好陜西故事、增進中外文明互鑒進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活動由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華社陜西分社主辦,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陜西中心、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考古博物館承辦?;顒右劳嘘兾骺脊挪┪镳^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寶貴的文博資源,設置了參觀游覽、互動體驗、沙龍分享等多個環(huán)節(jié)。
主題沙龍開始前,中外嘉賓參觀了陜西考古博物館豐富的文物陳列,近距離觀賞被“打包”搬進博物館的考古現(xiàn)場,通過與文物“親密接觸”,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感受科技賦能下的文物保護。
陜西考古博物館是集科學發(fā)掘、保護利用、闡釋展示于一體的國內(nèi)首家考古博物館,通過多種手段集中展示考古學家如何通過豐富的地下物質(zhì)遺存,解讀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
“這是全國首座以考古學科發(fā)展為主線,展示考古工作過程、技術方法、研究思路的專題博物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孫偉剛說,“希望更多的海內(nèi)外朋友能夠來陜西考古博物館參觀游覽,了解陜西考古的發(fā)展歷程,感知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
主題沙龍環(huán)節(jié)中,中外嘉賓結合各自領域,圍繞活動主題進行觀點分享和討論。日本《東京新聞》中國總局局長新貝憲弘講述了兵馬俑赴日巡展的故事,介紹了日本民眾對兵馬俑及陜西文化的喜愛;西北大學埃及籍講師艾小英分享了自己對“文學陜軍”的理解研究,介紹自己用阿拉伯語翻譯《賈平凹散文選》等陜西文學作品的故事。
陜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單紅表示,陜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希望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大家能對陜西的考古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有更多的了解,對闡釋和傳播中華文化有更深刻的感悟。同時,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留學生和各界朋友多來陜西開展文化交流,探索發(fā)現(xiàn)古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魅力活力,感知體驗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萬千氣象,共同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新華社陜西分社黨組成員、副社長楊玉玲表示,作為駐地單位,陜西分社、新聞信息中心陜西中心長期以來通過講述生動鮮活的陜西故事,助力塑造陜西全球形象,讓國際社會更多地了解中國、感知中國。
西安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啟龍表示,語言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在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外語高等教育尤為重要。面向未來,在深入推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進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好外語類高校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助力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助力推動人類文明深度交流互鑒。
現(xiàn)場交流中,眾多中外青年分享了各自在不同領域參與陜西文化傳播的故事。青年電影人石明明以其參與創(chuàng)作的電影《撥浪鼓咚咚響》為例,分享了如何用電影語言展示濃郁的陜西地方特色,講好獨特的陜西故事。西安外國語大學塔吉克斯坦留學生米娜分享了自己參加“一帶一路”國際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等文化交流活動的經(jīng)歷和感受。
“今天在陜西考古博物館參觀,又一次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面。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多認識,感受到了中國幾千年的發(fā)展變化。”米娜說,“在中國學習的幾年,讓我深深愛上了這個國家,也融入了西安這座城市。我積極報名參與各種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就是想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在西安外國語大學留學,專攻中文。在我的家鄉(xiāng),學習中文是不少青年的選擇。我們看好中國未來的發(fā)展。”來自波黑的留學生林佐瑋說,“我是第一次參觀陜西考古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親身感受到了中國文物的魅力,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我要更好地理解漢語的內(nèi)涵和語境,不斷提高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友誼的連心橋,將中外嘉賓熱愛中華文化的心凝聚在一起。陜西將繼續(xù)發(fā)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以文化為紐帶、用文化交朋友,將“對話陜西·感知中國”打造成為持續(xù)性的品牌活動和交流平臺,邀請更多外籍人士深度感受陜西文化魅力,進一步在世界朋友圈講好中國故事的陜西篇章。(記者 趙茁軼 實習生 郭炫宇)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