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一頓年夜飯,既能勾起人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拉近親人間的距離,又能體現(xiàn)一座城市獨特的年俗年味、文化底蘊。
由全國15家副省級城市黨報共同發(fā)起的《我們的年夜飯》大聯(lián)動傳播活動報道正式啟動。15個“兄弟”城市將挽起袖子,聯(lián)袂當“大廚”,各自推出一道最能代表所在城市的菜肴,齊齊為讀者獻上飽含各地“鄉(xiāng)”味的年夜菜肴,做一頓我們的年夜飯。
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發(fā)軔于周秦,形成于漢,繁盛于唐,西安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核心之地。“年”濫觴于古老的臘祭,萌芽興起于建都在今西安地域的西周。漢武帝在長安頒布“太初歷”,將歲首固定為正月初一,自此“中國年”得以確立。
辭舊迎新,火樹星橋。千年古都西安的“中國年”,歷來具有豐富深厚的傳統(tǒng)韻味,更升騰著歷久彌新的煙火之氣。當團圓遇見味蕾,一道年夜飯主菜葫蘆雞,盡顯西安這座“美食之都”的味道與文化。
葫蘆雞(西安飲食供圖)
尋味千年
美食穿越古今
在西安,滿城皆是數(shù)不盡的歷史故事,就連餐桌上的美食也不例外。
葫蘆雞因其形似葫蘆而得名,相傳始創(chuàng)于唐玄宗的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后發(fā)展成為唐代宮廷宴請達官貴人的一道吉利名菜,并一直流傳至今。
千年前,韋陟的家廚奉命烹制鮮嫩的雞肉,用細繩把雞捆扎起來,先煮,后蒸,再油炸。這樣烹制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雞身完整似葫蘆,受到廣泛認可。
千年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葫蘆雞,仍要加入傳承的20余種香辛料,花費至少24小時以上的時間腌制,再經(jīng)過“汆、煮、蒸、炸”4道嚴謹?shù)墓ば蚝蟛拍苌献?。復雜的工藝、細致的操作,不僅穿越千年得以保留發(fā)揚,也為“舌尖上的千年古都”留下“一味”經(jīng)典。
“舉箸一抖,骨肉分離,皮酥肉爛,回味悠長。”千百年來,食客們如此形容和評價葫蘆雞。“一盤上席,滿室生香”,葫蘆雞也因此被譽為“長安第一味”,在歲月的更迭中,不斷傳承著陜菜的文化與故事。
尋味新年
祝福情深味長
一句“無雞不成宴”,道出了雞在宴會中作為主食的分量。這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的典故,早已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一個傳統(tǒng)。和許多地方一樣,千年古都的年夜飯餐桌上也少不了一只雞。而西安人過年吃的這只雞,往往就是葫蘆雞。
“葫蘆雞作為一道具有深厚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西安傳統(tǒng)名菜,其外酥里嫩、香而不膩的特點使其成為了西安人年夜飯桌上的常客。”據(jù)中國烹飪大師、西安飯莊東大街旗艦店行政總廚李文波介紹,“吉慶有余”“吉祥如意”“無雞不成年”“無雞不成宴”等說法都在葫蘆雞上有所體現(xiàn),而“葫蘆”諧音“福祿”,更在佳節(jié)之際被賦予了獨屬于這道菜肴的美好象征。
長期以來,葫蘆雞這道菜在西安人心中都占據(jù)著一席重要之地。“它承載著西安人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對家人的深深情誼。”李文波表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人們常常也期待新的一年能像葫蘆雞一樣,外表金黃燦爛,內里充實滿足,充滿喜悅和吉祥。
尋味年年
飲食文化交融
“葫蘆雞已經(jīng)成為陜西菜系中的代表性菜品之一,也是西安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桃李旅游技術學校黨支部書記、副院長李杰介紹,得益于十三朝古都的自然條件和歷史人文積淀,西安的飲食文化豐富悠久,源遠流長至今。
于美味中追尋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長安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西部風情,到了盛唐時期,飲食更是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葫蘆雞起源于盛唐,具有典型的官府菜特點,能夠傳承到今天,足以代表著最傳統(tǒng)的西安風味。”李杰告訴記者。
如今,西安飲食文化在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中煥發(fā)著新的時代活力。早在1988年,西安飯莊的葫蘆雞就獲評全國飯店業(yè)最高獎“金鼎獎”,從而被全國食客所關注。近年來,葫蘆雞多次作為主菜登上“國宴級別”菜單,在改良創(chuàng)新中成為文化交流的“味蕾之橋”。“借美食互鑒交流,讓陜菜的包容精神不斷傳遞。就像在品嘗葫蘆雞這道菜肴時,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傳承的味道,也能體驗到地域文化與時空的碰撞交融。”李杰表示。
文:西安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陳克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