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长安号核心指标稳居全国第一,西安空港国际航线增至37条,全省进出口总值三年来年均增长11.2%……近年来,陕西以扩大开放为导向,积极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示范窗口,有力推动了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我省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助力陕西充分发挥我国向西开放重要基地的优势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持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2023年,陕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亚五国、东盟出口分别增长11%、221.9%、22.4%。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西欧”线路21条,全年开行5351列,增长15.3%,实现亚欧大陆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去年,我们全面利用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果,出台推动外贸促稳提质的若干措施,推进贸易与产业、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联动发展,实现外贸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商务厅厅长杨淼说。
日前,陕西出台16条举措,从全力拓市场、培育新优势、发展新业态、提升新服务、强力抓保障等5方面支持本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杨淼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今年,我们谋划组织100多场‘陕耀全球’百团千企拓市场抓订单活动,策划开展‘投资中国·选择陕西’境内外百场招商活动。”
在杨淼看来,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陕西一定会乘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春风,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
杨淼建议,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巩固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品出口,扩大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工业消费品出口,推动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增长;培育外贸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引进一批制造业外资和外向型企业,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贸易,面向中亚等地区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优化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内畅外联,构筑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助推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的重要力量。
陕西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深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抢抓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重要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作为党委、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服务民营经济的助手,省工商联正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强化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主席马玉红表示,要坚持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并重,助力民营企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省工商联将持续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服务、防风险行动,通过培训学习、信息推送、走访宣讲等,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科学决策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马玉红表示,要不断完善政策宣讲、信息共享、培训交流、经贸合作等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参与开放型经济建设汇聚更多合力。
马玉红建议,充分发挥涉外商协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多元化、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活动,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搭建高能级经贸促进平台;加强涉外商协会应用型智库建设,加大对国际经贸新规则的研究力度,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经贸前沿动态,在全球治理、秩序构建等领域发出陕西强音。
搭建合作平台打造先行区示范区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陕西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在顶层治理、平台搭建、对外通道建设、对外开放新载体建设方面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去年5月,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成功举办,为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注入了澎湃动力;11月,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举办……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步伐不断加快。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陕西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承担着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开发开放枢纽等重大任务。”全国政协委员、陕西长安华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京连建议,陕西一方面要探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省级层面的政策对接和顶层合作,搭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陕西省全方位合作的平台,打造先行区和示范区;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内开放和内部联动,积极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探索性推动西北经济走廊建设。
袁京连表示,作为国企负责人,她希望通过自主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和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国际成果引进、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产业化等高质量数字化支撑服务。(记者 屈荔鹏 陈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