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題: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
新華社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聚焦時代課題、擘畫宏偉藍圖,鮮明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淬煉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不斷開創(chuàng)治國理政新境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循大道,至萬里——“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光明大道走下去”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常常引用的古語。
2012年11月,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飽含深情地說:“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正是在這次參觀展覽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并以“人間正道”闡釋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以“中國夢”開篇新時代,一條厚植于中華沃土的治國理政大道徐徐鋪展。
古語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為萬“器”之統領,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道”的正確指引。
“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
2013年1月,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力棒交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鏗鏘作答:
“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xù)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在治國理政大棋局中,如果說“道”是前行指引和遠大目標,“器”則是具體路徑和謀劃方略。
以道御器,道器合一。
2020年金秋十月,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舉世矚目。
全會公報的字詞之變,清晰勾勒出未來中國的宏偉藍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變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任務,以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為鳥之兩翼、車之雙輪,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四個全面”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zhàn)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
明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zhàn)略布局是“四個全面”,明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zhàn)略安排,統籌推進“三大攻堅戰(zhàn)”……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遠大理想和現實工作相結合,在不同階段根據人民意愿和事業(yè)發(fā)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和極具針對性的實現路徑,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
以器載道,道在器中。
“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圳的高度評價。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下,深圳如今又承載著更為重大的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qū)。
10年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舉措背后,都蘊含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遠考量——
支持浦東新區(qū)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qū)、支持浙江高質量發(fā)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qū),旨在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窗口;
積極發(fā)展和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
不失時機、蹄疾步穩(wěn)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活力競相迸發(fā);
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
守正道而開新局,致廣大而盡精微。
2021年11月,首都北京。
人民大會堂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上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決議強調——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歷經新時代10年偉大實踐,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堅守馬克思主義大“道”的同時,充分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智慧,深刻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成為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起點上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循大道,至萬里。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的激蕩交融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間正道”壯闊無垠。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兩幕場景,意味深長——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
準備同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的600多名代表合影時,習近平總書記看到93歲的黃旭華和82歲的黃大發(fā)站在隊列里,握住他們的手,微笑問候,將兩位老人請到自己身旁就座:“來!擠擠就行了,就這樣。”
禮敬賢德、尊老敬老,激發(fā)更多崇德向善的力量。
2018年3月17日,人民大會堂大禮堂。
再次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左手撫按憲法,右手舉拳,面向近3000名代表宣讀誓詞。
“德者,本也。”“法者,治之端也。”
歷數華夏歷史,風雨滄桑、治亂興衰,一再證明“為政以德”和“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的深刻道理。
2014年金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一次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起草、經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法治與德治并舉的思想鮮明體現。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也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承載著幾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乃至億萬人民的夢想。
自始至終,民法典編纂工作都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
2016年6月、2018年8月、2019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并原則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就民法典編纂工作所作的請示匯報,對民法典編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遵循。
德法共治,深植中華民族文化沃土。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發(fā)人深省。
德法共治,要抓“關鍵少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動人,都不如在前面帶動人管用。”
以法為教,以德鑄魂,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下,法治與德治同頻共振,相融相濟——
出臺《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營造誠信社會環(huán)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
從懲戒老賴,到規(guī)制“霸座”;從制定英烈保護法、設立烈士紀念日,到弘揚家庭美德樹立優(yōu)良家風……法治和德治共同助推社會風清氣正,挺起中華民族的精氣神。
2021年6月29日,首都北京,一場重要儀式隆重舉行。
紅毯鋪道、紅旗漫卷,國賓護衛(wèi)隊護送下,“七一勛章”獲得者前往人民大會堂,登上授勛臺。
《忠誠贊歌》樂曲聲中,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他們頒授勛章。這一幕隨著電波傳遍神州,億萬人民為之感動、感懷。
這是黨中央首次頒授“七一勛章”,標志著我國五大最高榮譽全部頒齊,統一、規(guī)范、權威的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全面落地。
建章立制,銘刻榮光。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顒?ldquo;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顒?ldquo;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
“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禮儀之邦的時代之禮,以儀式感、參與感、現代感,振奮了精神、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道德的奧義在于踐行。
引用盧梭的名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指出“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人民是法治和德治的根本力量。
正是億萬人民的參與、踐行和監(jiān)督,讓立法工作更加民主科學,執(zhí)法水平和司法公信力持續(xù)提高,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邁出堅實步伐。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看今日之中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廣為弘揚,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學習先進成為風尚,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不斷提高……以法治為保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公平正義、促進向上向善培植深厚土壤。
奉法者強則國強,崇德者榮則國興。
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行穩(wěn)才能致遠,有進才能固穩(wěn)——“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在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國際局勢突變等超預期因素造成較大沖擊的形勢下,一系列最新指標正彰顯中國經濟持續(xù)回穩(wěn)——
繼二季度經濟頂住壓力實現正增長后,8月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紛紛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制造業(yè)采購經理指數升至50.1%、達到榮枯線以上,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
經濟發(fā)展穩(wěn)中有進,得益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際國內大局大勢,始終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中領航掌舵。
行穩(wěn)才能致遠,有進才能固穩(wěn)。穩(wěn)與進的辯證統一,始終蘊含在中國傳統文化智慧之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穩(wěn)中求進”從經濟領域的指導方針上升到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進一步拓展豐富了“穩(wěn)”與“進”的內涵。
穩(wěn)中求進,是穩(wěn)固大局、定國安邦之道——
“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tài)度”。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引用《詩經》和《道德經》中的古語,向世界闡述治國理政理念。
進入新時代,我國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外部壓力前所未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時有發(fā)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面對國際局勢突變和糧價波動,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政協聯組會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全力抓好能源安全,將網絡安全提高到國家安全高度,沉著應對美國主動挑起的貿易戰(zhàn),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中國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
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有效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中國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并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中國這樣的“大塊頭”來說,穩(wěn)住了自身發(fā)展,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器和動力源。
穩(wěn)中求進,是開拓創(chuàng)新、向著高質量發(fā)展堅定邁進的指南——
“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也。”
面對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和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經濟進入“新常態(tài)”的重大論斷,并辯證指出,“要更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chuàng)造精神地推動發(fā)展”。
新時代新階段的發(fā)展必須是高質量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發(fā)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
“穩(wěn)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在穩(wěn)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fā)有為”……習近平總書記道出穩(wěn)中求進的關鍵所在。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fā)區(qū),有“中國光谷”之稱,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fā)生產基地。
今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詢問核心技術攻關情況。十年三赴“光谷”,足見科技創(chuàng)新在總書記心頭分量之重。
“力,形之所以奮也”。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墨經》的話,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并將創(chuàng)新置于五大新發(fā)展理念之首。
創(chuàng)造性提出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工作主線,為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持久動力;
面對保護主義逆風,“勇于開頂風船”,開創(chuàng)性舉辦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將高水平開放進行到底;
瞄準提升百姓福祉,脫貧攻堅后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一系列歷史性戰(zhàn)略抉擇,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局的深刻洞察,也為踏上新征程的中國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穩(wěn)中求進,是統籌兼顧、打好“組合拳”的方法論——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zhàn)增多,我國面臨更加復雜嚴峻的發(fā)展環(huán)境。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wěn)住、發(fā)展要安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fā)展;既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又著力穩(wěn)市場主體、穩(wěn)就業(yè)保民生、努力保鏈暢鏈……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勠力同心,堅持穩(wěn)字當頭、穩(wěn)中求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經受住了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以來最為嚴峻的防控考驗。
十個手指彈鋼琴,重在把握時度效。
強調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急不得,也等不得”,為資本設置“紅綠燈”,要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
堅持穩(wěn)中求進,在高質量發(fā)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中,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不斷開辟新局面、邁上新臺階。
破立并舉,革故鼎新——“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破與立,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關于事物變革創(chuàng)新的一對辯證關系,蘊含著古代先賢破立并舉、革故鼎新的智慧之道。
2022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
“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
談到“積極穩(wěn)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意味深長,“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
不簡單地以“破”代“立”,也不片面地強調“破字當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全局視野布局黨和國家發(fā)展各項事業(yè),強調“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引領開啟新時代中國的偉大變革。
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繼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又一個劃時代的三中全會——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前所未有的改革目標: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336項改革涵蓋方方面面,以磅礴之勢全面推進,打破利益的藩籬,促進各項制度機制更加成熟定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立治有體,施治有序。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作出決定。
首次系統闡述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從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等13個方面作出許多新的制度安排,系統描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圖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堅持“中國之制”不動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
敢破敢立,破立并舉。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從我們在座各位做起來,新人新辦法。”
2012年12月4日,履新不到一個月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讓人心為之一振。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
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把黨內規(guī)矩作為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則,加強紀律建設,構筑起黨中央坐鎮(zhèn)中軍帳、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變化,無有留難”。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以國內生產總值論英雄,你們已經排在全國第六位,假如過兩天到第五位了,就能一俊遮百丑了嗎?全國10個污染最嚴重城市河北占了7個。再不下決心調整結構,就無法向歷史和人民交代。”
2013年9月,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番話,讓人們深刻感受到總書記破除陳舊發(fā)展理念的堅定決心。
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新成效,推動開創(chuàng)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破除特權意識和“官本位”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氣和戰(zhàn)略定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破除體制機制束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fā)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大刀闊斧的“破”,展現沖破思想觀念障礙、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魄力;
統籌謀劃的“立”,彰顯“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的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把握時與勢,因時順勢、主動謀勢,是中國古代先賢定國安邦的精髓要義,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標識。
時常引用《孟子》的“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鬼谷子》中“察勢者明,趨勢者智”、西漢桓寬《鹽鐵論》的“欲粟者務時,欲治者因勢”、明朝張居正的“審度時宜,慮定而動”;
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既善于積勢蓄勢謀勢,又善于識變求變應變”,要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因時因勢不斷調整防控措施”,強調文明發(fā)展“順時應勢”……
新時代10年間,觀大勢、謀大事、定大局的思想方法,始終貫穿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彰顯中國智慧。
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y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fā)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金鑰匙”。
敏銳洞察世情、國情、黨情之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
察時觀勢,需看中華民族前進之“經”,也看世界力量對比之“緯”。
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仍然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zhàn)都有新的發(fā)展變化,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zhàn)。
準確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紀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國際環(huán)境更加不穩(wěn)定不確定,但國際格局“東升西降”的趨勢更加顯著,大勢不可逆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用大戰(zhàn)略謀劃發(fā)展大棋局,不斷化優(yōu)勢為勝勢、應變局開新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fā)展有其規(guī)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fā)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
聚勢而強,以區(qū)域布局之變謀協調發(fā)展新優(yōu)勢。
2018年中秋節(jié)剛過,習近平總書記用4天時間赴黑吉遼調研,謀劃新時代東北振興;
1個月后,集中4天赴珠海、清遠、深圳、廣州等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
3個月后,再用3天集中調研京津冀,布局協同發(fā)展。
以千秋大計的氣魄設立雄安新區(qū)、著眼世界級城市群目標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賦予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歷史新使命;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三大城市群構建新增長極和動力源;東部、西部、中部、東北四大經濟區(qū)謀求發(fā)展新方向。
覆蓋東中西、協調南北方。
發(fā)展空間在戰(zhàn)略謀劃中不斷延伸,發(fā)展勢頭在協同聯動中持續(xù)鞏固,一個個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拔節(jié)而上、積厚成勢,為國家發(fā)展注入不竭動力。
蓄勢而發(fā),讓中華民族在綠水青山中永續(xù)發(fā)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fā)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tài)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推動綠色發(fā)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yè),擘畫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
一系列重大部署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wèi)戰(zhàn)全面打響;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相繼出臺;鋼鐵和煤炭分別壓減淘汰落后產能1.7億多噸和10億噸,煤電淘汰關停落后機組7000萬千瓦以上。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用歷史的長鏡頭去端詳,習近平總書記看得深刻:“生態(tài)文明建設并不是說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里,而是為歷史、為子孫后代去做。”
謀勢而動,以發(fā)展格局之變謀主動發(fā)展勝勢。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浙江考察,冒雨來到舟山港。彼時,受嚴峻疫情沖擊,國外原材料進不來、國內貨物出不去,這個世界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一度成為“空港”。
習近平總書記一路調研,一邊思考。“現在的形勢已經很不一樣了,大進大出的環(huán)境條件已經變化,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提出引領發(fā)展的新思路。”
回京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
把握大勢、著眼未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產業(yè)鏈供應鏈優(yōu)化升級、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圍繞構建新發(fā)展格局,一系列重大部署相繼推出、加速落地。
新的征程上,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立足新發(fā)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fā)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長遠、指明方向,構建起把握未來發(fā)展主動權的新戰(zhàn)略、新布局。
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堅定地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堅持和而不同,倡導美美與共,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多年,流傳下與不同文明友好往來的一段段佳話。
進入新時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將以怎樣的格局和胸懷擁抱世界?
2013年3月,作為國家主席首次出訪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以中國古人“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表達期許:
“我們希望,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能夠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各國人民都能夠共享世界經濟科技發(fā)展的成果,各國人民的意愿都能夠得到尊重”。
幾天后,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習近平總書記在演講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理念: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在尋求“和”的同時尊重“不同”,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徑——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和”文化。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也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2014年4月,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習近平總書記以“茶”和“酒”比喻東西方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主張“和而不同”,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中歐要共同努力,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在習近平總書記眼中,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40多次出訪,足跡遍及五大洲69國,在國內外主持和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接待來華訪問的國際政要數百位……10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致力于推動不同文明相知相惜。
“我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這些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獨到之處,了解在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世界觀不同,觀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
在國家間互動愈發(fā)頻繁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國際關系向何處去”給出中國答案。
“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如今,中國已同181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同1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2017年初,瑞士,日內瓦萬國宮。
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同世界分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方案: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
傳承中華文化的理想追求,賡續(xù)馬克思主義“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光輝,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理論成果。
2022年9月,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為上合組織未來建設指引方向:要勇于面對國際風云變幻,牢牢把握時代潮流,不斷加強團結合作,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
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10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引領各方形成共識。
秉持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引領時代進步潮流:
傳承文明成果,運用東方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造性提出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為不同地域、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文明搭建合作平臺。9年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中國在做好國內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推動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疫苗,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衛(wèi)生健康共同體;
全球發(fā)展遭遇逆風逆流之際,牢牢抓住發(fā)展這個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提出全球發(fā)展倡議,推動構建全球發(fā)展共同體,為的是“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國智慧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乘坐在190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小船經不起風浪,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
善其身者,更應兼善天下。
今日之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
今日之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邏輯。不同國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發(fā)展、在求同存異中合作共贏。
思想光耀征程,共襄千秋偉業(y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以無比堅定的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守正創(chuàng)新、勇毅前行,在新的征途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嶄新篇章。(記者張旭東、鄒偉、林暉、于佳欣、孫少龍、王立彬、姜琳、鄭明達)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