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7日電題:這里的雨,習近平掛念在心
“我們又見面了。”
“很高興見到總書記!”
“聽說你們那兒下雨啦?”
“是的,總書記,我們在做相關監(jiān)測工作。”
這是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的一段對話。
在當天舉行的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習近平為樊錦詩頒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獎章,并詢問敦煌近況。
這是時隔一個多月,兩人又一次見面。當年8月19日,習近平到甘肅考察調研,第一站就到了敦煌莫高窟。當天,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會上,樊錦詩談到可能影響敦煌文物保護的因素,其中就提到了水對壁畫的潛在影響。
“您說的自然災害影響有哪些?”“近年敦煌下雨多了?”……關于敦煌的文物保護,習近平不時追問,且問得很細。
按照樊錦詩的說法,“他關心的,都是敦煌當前面臨的最緊要的問題”。
這場座談會結束后,即將離開會議室的習近平還駐足叮囑:“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著門票而追求經濟效益,不能過于商業(yè)化。”
保護好是第一位的,這是習近平對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
在河北正定工作時,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名碑“本命長生祝延碑”上沾滿泥土,缺乏保護,他嚴肅批評主管領導,“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
到福建福州任職時,得知林覺民故居面臨拆除風險,他親自主持現場辦公會一錘定音,“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到浙江工作,習近平曾在考察杭州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時,生動闡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我們強調保護,并不是對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捂得嚴嚴實實的,一動也不能動,而是要在堅持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適度合理開發(fā)和建設,通過適度合理開發(fā)和建設來實現更好的保護。”
……
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召開會議,還是考察調研,談及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習近平總是時時放心不下。
“一些地方熱衷于改老地名,喜歡起一些洋氣一點的地名,如‘曼哈頓’、‘威尼斯’、‘加州1886’、‘瑪斯蘭德’等,五花八門,與中國歷史文化協(xié)調嗎?”
“博物館建設不要‘千館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內容要突出特色。”
“我是對這些樹齡很長的樹,都有敬畏之心。人才活幾十年?它已經幾百年了。”
字里行間,意味深長。
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說起來既宏大又具體。往大了說,這事關文明的傳承,根脈的延續(xù);往小了說,就是留下一條街、護好一座城,就是對一棵樹的敬畏、對一片雨的掛心。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jiān)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tǒng)籌:馬學玲
|執(zhí)筆:闞楓
|校對:孫靜波
|視覺:李雪瑤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