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无码视频免费看_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看国语版_A人片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無論明天中秋能否回家 團圓的心情都是一樣

2019-09-12 08:53:34  來源:華商報  


[摘要]中秋節(jié)吃月餅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記憶。從23歲到84歲,8個人用他們不同跨度的閱歷,帶我們穿梭不同年代、空間的中秋節(jié),看看往昔的不易,念念如今的幸福。...

無論明天中秋能否回家 團圓的心情都是一樣

  中秋心聲

  ●以前太窮了,靠種土豆賺錢,平時連肉都吃不起,中秋更沒吃過啥月餅

  ●有些東西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在法國雖然不過中秋節(jié),但就是想吃月餅……

  ●那會兒還過啥中秋,能把日子湊合著過就不錯了。因為是廚師,中秋節(jié)幾乎沒有和家人一起吃過飯

  ●以前家里中秋也會做月餅,那會兒糧食很珍貴,做多了怕浪費。不像現(xiàn)在,會做很多放在那,生怕不夠吃

  ●那時候總是掐著時間算父親什么時候發(fā)工資買月餅,母親會泡一壺茶,叫上親戚,大家圍著桌子聊天,我專心吃月餅,聽著他們說些我聽不懂的話

  ●年少就外出討生活,很多年沒回老家了,但他一口鄉(xiāng)音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現(xiàn)在年輕人好像不注重圓月這個形式,兒女們會在中秋前回來看我和老伴,帶點月餅,坐著聊聊天晚上就走了

  ●當兵時看電視里別人一家團聚,心里就特別難受。學習、工作以后離家太遠,父母漸老去,姐姐遠嫁,沒人照顧他們……

  中秋節(jié),以月圓象征家庭團圓,也為寄托思鄉(xiāng)、思親之情。隨著社會經(jīng)濟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中秋節(jié)也發(fā)生了變化:對于離鄉(xiāng)在外學習、工作的中青年人來說,中秋節(jié)當天或許也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天;對于老人來說,這一天則是期待全家團聚聊家常的日子。

  中秋節(jié)吃月餅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記憶。從23歲到84歲,8個人用他們不同跨度的閱歷,帶我們穿梭不同年代、空間的中秋節(jié),看看往昔的不易,念念如今的幸福。

  中秋,他們還會與親人相聚相見

  的哥田偉(36歲):印象中的中秋節(jié)就是有水果吃的日子

  田偉今年36歲,老家在咸陽旬邑縣。在西安開了5年出租車,每天能掙200元左右,妻子和10歲大的兒子跟他住在西安,父母和奶奶在老家。“現(xiàn)在回家很方便,開車幾個小時就到了,想回家了就回去看看。”

  “我們家以前太窮了,靠種土豆賺錢,平時連肉都吃不起,中秋節(jié)更沒吃過啥月餅,我記得中秋節(jié)跟平時不同的是可能會吃到水果。”田偉說,他16歲時沒讀完初中就獨自來西安打工了。“走時家里只給了我50元,還是坐拖拉機來的西安。前兩年掙不到錢都沒回過家,后來有一次回家舍不得花錢,我直接騎自行車回去的,騎了一整天。”

  田偉小時候跟家人擠在被熏得漆黑的窯洞里,工作數(shù)年后攢了3萬元,給家里建了3間平房。

  “我之前帶娃回過老家,他那會兒還小,看到窯洞都不愿進去。”田偉說,如今家里生活慢慢好了,父母在家務農(nóng),主要種麥子、蘋果,這幾年靠家里的幾畝蘋果地,一年能掙2萬元左右。

  “家里有老人,每年中秋節(jié)還是會專門回去看他們。”田偉說,今年他父母、奶奶準備來西安一起過中秋。

  廚師王志偉(47歲):忙著為別的家庭團聚增色增味

  王志偉今年47歲,漢中人,1988年,16歲的他跟朋友一起來到西安,在一家飯店當廚師學徒,每月工資30元。

  “我們家兄弟姐妹7人,我最小,大哥比我大20多歲,以前種的糧食分完后自己家可能都不夠吃,大哥二哥平時干木工賺點錢,肉也是半個月吃一次,那會兒還過啥中秋,能把日子湊合著過就不錯了。”王志偉說,出來打工后,收莊稼時會回去幫忙,平時很少回家。

  1992年,他去深圳學習餐飲。“深圳發(fā)展得早,環(huán)境好工資高,我在西安一個月要是掙100元,在深圳就能拿五六百元。”王志偉說,在深圳工作5年后,他被外聘到了烏魯木齊。在新疆時他們會自己做月餅,除了常見的豆沙、棗泥的,還有冬瓜餡的。

  1998年,王志偉回到西安,在西大街開了一家飯店。“西大街改造前路特別窄,而且吃水都是問題,一條街只有一個主水管,用水還得提著桶去接水。以前街面的店里都沒有廁所,特別不方便。”

  王志偉說:“現(xiàn)在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了,很多人都喜歡在飯店里聚餐,一到中秋我們都是從早忙到晚。”王志偉說,因為是廚師,中秋節(jié)他幾乎沒有和家人一起吃過飯。“我下班回家后,老婆孩子早都吃過飯了,我回去就吃個月餅。節(jié)假日很少能跟家人一起過,這么多年,家人都習慣了。”

  少小離家的周女士(65歲):每次想父母家鄉(xiāng)就會吃塊五仁月餅

  周女士65歲,55年前,因父母工作調(diào)動,她跟隨父母從西安前往貴州。周女士說,她對西安的印象已經(jīng)很模糊,“始終記得我來自陜西,聽到或看到‘陜西’‘西安’的消息會覺得特別親切。”

  父母到貴州后,直到去世都沒機會回西安看看,“父母在世時,經(jīng)常會跟我講鐘樓、城墻,講羊肉泡饃和油潑面。他們以前帶我去吃貴州的陜西小吃時總說,離開家鄉(xiāng),這些東西都不是記憶中的味道。”

  周女士上次回西安還是2010年中秋,“以前西安往來貴陽的交通不是很方便,火車每天只有一趟,需要24個小時,后來縮短至22個小時左右。”那次周女士到西安,見到了親人,覺得西安變化很大,“很多地方好像有印象但又認不出,親人帶著我四處轉(zhuǎn)轉(zhuǎn),我才知道,原來以前玩耍的圍墻被拆了,經(jīng)常吃的那家手工月餅店也不在了。”周女士說,離開西安后,吃的月餅好像都不是那個味道了,“大家都說小孩子不記事,可是小時候的味道還在回憶里。那時候總是掐著時間算父親什么時候發(fā)工資會給我買月餅,母親也會泡一壺茶,叫上親戚,大家圍著桌子聊天,我專心吃月餅,聽著他們說些我聽不懂的話,現(xiàn)在想想,那時候真是很幸福。”

  “每次想父母、想家鄉(xiāng)時,我就會吃塊五仁月餅,覺得那就是家的味道。”周女士說,今年的中秋節(jié),她會再回到西安過節(jié),“貴陽到西安現(xiàn)在通高鐵了,8小時就可以回家,兒女說趁過節(jié)和我回西安看看親人,看看家鄉(xiāng)。”

  退休老人楊照欽(84歲):最期待家人團聚 家人健康快樂最重要

  84歲的楊照欽是河南洛陽人,1956年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西安讀書、工作,轉(zhuǎn)眼已經(jīng)過去63年。

  楊照欽說,小時候家里窮吃不起月餅,“我為了上學得撿麥子賺學費,背著家里蒸的饃到學校吃一星期,當時中秋買不起月餅,就是農(nóng)村家家蒸的那種棗糕。”楊照欽回憶說,1942年隨家人到陜西寶雞生活了3年,第一次吃到了月餅,“只記得月餅數(shù)量有限,每個人只能分到一點點,吃完還想吃可是沒了。”

  讓楊照欽最懷念的,就是中秋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話家常,“父母、哥嫂和我坐在院子里,看著月亮吹著風聊天,我們稱之為‘圓月’。”楊照欽最后一次與父母一起過中秋是1978年,他很懷念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的時光,“現(xiàn)在年輕人好像不注重圓月這個形式,兒女們會在中秋前回來看看我和老伴,帶點月餅,坐著聊聊天晚上就走了。”

  退休后,楊照欽愛彈奏樂器、演唱戲曲,還會點兒英語,會使用電腦軟件制圖。“我和老伴身體健康,兒女也放心。中秋最期待的是可以和家人團聚,即使不在一起,只要家人健康快樂就好了。”

  中秋,他們也許只能遙寄思念

  留法學生盧新宇(23歲):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月餅

  盧新宇23歲,2015年剛到法國就讀語言預科班時對很多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預科班里有很多認識的中國同學,不覺得孤單,也不會想家,爸媽有時候發(fā)個視頻聊天都會以各種理由快速掛斷。

  兩年后,她考上里昂的一所大學,一個人去到了新的城市。“到里昂后發(fā)現(xiàn)沒幾個中國人,學校課程也都是選上,我基本都是獨來獨往。”盧新宇說,一個人住了后就特別希望和父母視頻。

  盧新宇說,法國到西安往返機票要7000-9000元,再加上假期短,她每年春節(jié)都不回家,只有暑假會回西安待一個月左右。“我回來自然跟爸媽聊得比較多,出國上學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后,特別能理解爸媽的不容易,跟他們也變得更親近了。”

  “以前在家,爸媽都會提前買好月餅,那會兒基本沒有過‘想吃月餅’的念頭。”盧新宇說,在法國,除了春節(jié)其他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不放假。“有些東西越是吃不到就越想吃,我在法國雖然不過中秋節(jié),但就是想吃月餅,只能跑到中國超市買散裝的,一個就要30元人民幣,還不好吃,那會兒就只想飛回家吃蛋黃月餅。”

  臨床檢驗師劉菲(26歲):爸媽打電話叮囑過節(jié)吃點好的

  劉菲26歲,10歲時和家人一起來到西安上學,上大學后,一個人在西安生活,家人都回到了榆林?,F(xiàn)在在醫(yī)院工作了2年,是一名臨床檢驗師,她說,在醫(yī)院工作的人早都習慣了跟別人的不同時間放假,去年中秋節(jié)她就在醫(yī)院值班。

  “我們老家那邊特別看重中秋節(jié),基本每家都要做月餅。記得我家好像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月餅餡,棗泥的、五仁的,然后送到月餅工廠里加工,等中秋節(jié)那天再分享給鄰居,每年都這樣。”劉菲說,她雖然不會做月餅餡,但小時候會幫忙把月餅包裝好送給鄰居。“我聽爺爺奶奶說,以前家里中秋也會做月餅,但做得很少,那會兒糧食很珍貴,做多了怕浪費,月餅就是個點綴。不像現(xiàn)在,會做很多放在那,生怕不夠吃。”

  工作后,劉菲每年回兩三次老家,中秋節(jié)如果沒時間回不去,家里人就會把做好的月餅寄給她。“一個人在西安過節(jié)都沒啥感覺,頂多是爸媽打電話叮囑一下吃點好的。過節(jié)氣氛最濃的就是超市,看到促銷月餅的活動,才真正感覺到要過節(jié)了。”

  手工月餅店老板高明(53歲):在西安做了30多年月餅 鄉(xiāng)音仍未改

  西安東七路上,有一家陜西手工月餅店,開了30多年,店面小,剛好能容得下兩張桌子、一個烤爐。大清早烤好的月餅標著口味整齊排列,店主高明邊把團成球的棗泥餡兒包進搟薄的皮里,邊招呼著來店的客人。

  高明是陜西榆林人,今年53歲,在月餅店旁還開了間小飯館,平時由妻子照料,兒子在西安工作,女兒在北京讀研究生。

  1982年,只有十幾歲的高明從老家來到西安。“開始只在中秋做月餅,隨著銷量越來越好,后來就跟親戚借錢開了自己的店。這個月餅模子就是那時候買的,用裂了也舍不得換。”

  中秋節(jié)前后買月餅的人多,高明凌晨5時許就得起床工作,一直到晚上9時,生意好的話,一天能賣幾百個,其中以五仁為傳統(tǒng)的月餅銷量最多。“我家店老顧客多,一直賣到八月十五當天。”他調(diào)侃道,“人家過十五,我們過十六,只有等忙完了一家才有時間坐下來聚聚。”

  高明店里月餅配料的種類和數(shù)量一直都沒有變過,30多年過去,月餅從0.8元賣到1.2元、再到1.5元,現(xiàn)在3元一個。

  高明在西安待了30多年,他很感慨西安這些年的變化,他指了指街對面說:“這片原來都是棚戶區(qū),現(xiàn)在都建成樓了,人們生活變得好太多了,但中秋還是有很多老顧客回來買五仁月餅,他們說就想念這個熟悉的味道。”

  年少就外出討生活,很多年沒回老家了,但高明一口鄉(xiāng)音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現(xiàn)在什么也不缺,最重要的是家人身體都健康就好了。”

  西藏公務員趙孟濤(28歲):工作后離家太遠十多年沒回家過中秋了

  28歲的趙孟濤是渭南人,2011年12月離開家鄉(xiāng)到西藏當兵,2013年參加考試進入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交通運輸局工作。趙孟濤說,他已經(jīng)十多年沒回家過中秋了,“學習、工作以后,離家太遠。”

  趙孟濤說,工作前,中秋對他來說,就是放假有機會和家人一起吃飯團聚聊家常,感受家的溫暖,“到西藏后,會給家里打電話,買月餅寄回去。”

  趙孟濤很想念以前在家鄉(xiāng)過的中秋節(jié),“家人聚在一起,有時候一張桌子都坐不下,聽老人講以前的事,講月餅從自家做的五仁月餅、糖月餅,變成現(xiàn)在各式各樣味道、造型、顏色的月餅。”

  “當兵時看電視里別人一家團聚,心里就特別難受。”不能跟家人一起過中秋,趙孟濤心里充滿無奈,“父母漸漸老去,姐姐遠嫁,沒人照顧他們。”

  趙孟濤說:“現(xiàn)在的同事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就像彼此的親人一樣,一起過中秋。” 華商報記者 田睿 尤潔 實習生 楊拓 李宇欣

編輯: 張潔

相關熱詞: 中秋 回家 團圓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wǎng)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wǎng)所有,任未經(jīng)本網(wǎng)協(xié)議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違者本網(wǎng)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