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柳如煙,紅桃如霧,西安鳳棲原迎來了一年里最美的時候。
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漢宣帝劉詢在位時,曾有11只鳳凰棲息于此,于是便有了這個名字。站在原上南望秦嶺,北眺長安,李白寫下了“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的詩句。
2000多年時光流淌,這片土地見證了無數(shù)風雨過往。清明將至,三秦都市報記者走進位于鳳棲原的西安市殯儀館,走近這里的一線工作人員,聽他們講述生與死、冷與暖的故事。
生與死,其實是一道門。他們被稱為“生命最后的擺渡人”。
工作:有義務去解釋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幾年前,31歲的入殮師陳云突然對哲學產(chǎn)生了興趣。“大多數(shù)人對殯葬一直都很忌諱,”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眼鏡,小小的眼睛眨巴著,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其實對待死亡是心態(tài)問題,平常得就跟我們吃飯一樣就好。”
今年是陳云“入行”的第十個年頭。10年來,他先后戰(zhàn)勝了對于這個職業(yè)的恐懼、誤解、偏見,變得不焦不慮、不浮不躁。只要一收工,緋紅的臉上就浮現(xiàn)出盈盈笑意。他覺得人與人碰面,都是緣分。
陳云畢業(yè)于長沙民政學院,這是我國目前僅有的幾所殯葬專業(yè)高職院校之一。他選擇的是防腐整容專業(yè),除了文化課和選修課,他的專業(yè)課包括面部化妝、面部塑形和美發(fā)美容。
2009年,陳云大學畢業(yè),來到西安市殯儀館成為一名入殮師。他是科班出身,師傅帶領幾次后,就可以單獨操作了。此時的他,膽量倒是鍛煉出來了,但礙于中國人對死亡的忌諱,回河南老家,親戚問他在哪工作,他回答,民政局。
入殮師有個專業(yè)名詞叫“遺體整容師”,他們需要在陰冷的殯儀館化妝室內(nèi),給逝者留下這個世界最后的容妝,讓他們走得更體面、更有尊嚴。從業(yè)10年,陳云經(jīng)歷過的告別場景,不計其數(shù)。他告訴記者,某些時候,最難應對的,其實是極端情緒的逝者家屬,“化妝間每天都在上演撕心裂肺的哀慟場景。”
起初,陳云也會跟著他們一起流淚。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xiàn)負面情緒會讓他整個人的情緒變得低落、沉重。這種內(nèi)心的拉鋸戰(zhàn),讓他嘗試改變,“就一名優(yōu)秀的入殮師而言,專業(yè)技能當然重要,但還得掌握一些其他知識,這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他開始接觸一些心理學、哲學方面的書籍,“我們這一行,有義務向他人去解釋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夫妻:把逝者最美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
在西安市殯儀館,死亡是太陽底下最不新鮮的事情。每一個早晨,這里都有聲嘶力竭的哭泣告別,或壓抑沉默的悲痛告別,但也有一些消解悲傷的告別。
4月4日上午,靜悄悄的殯儀館咸寧廳里,白色的玫瑰花組成“慎終追遠 文明祭祀”8個大字——西安市清明節(jié)公祭典禮暨社會公眾開放日,正在進行最后的彩排。“每年這個時候,都像是我們自己的節(jié)日,”將一束掉在地板上的龜背竹葉子撿起來后,蔣寧寧帶記者出了大廳,“你看著山花爛漫,春風拂面,多好的季節(jié)呀。”
蔣寧寧30歲,除了是陳云的同事、同學和老鄉(xiāng),她還是陳云的妻子。在她看來,殯儀館的工資并不算高,但是之所以愿意留下來,應該是這份職業(yè)帶給她的神圣和榮耀。與丈夫的職業(yè)不同,作為接待員的蔣寧寧,看上去更像是一名心理疏導師,“入殮師是為了告別,維護逝者的尊嚴;接待員則是為了新生,撫慰生者的悲傷。”她說,送別故人是非常重要的禮儀,應該把逝者最美、最珍貴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而不僅僅是表達悲傷。
從業(yè)9年,蔣寧寧所經(jīng)手的各類咨詢、預約,處理的儀式、喪事數(shù)不勝數(shù)。更多的時候,她則是以一位“傾聽者”的角色,出現(xiàn)在每一位逝者的親屬面前。兩年前,一位來西安打工的中年人找到了蔣寧寧。中年人帶著妻子和女兒,租住在西安的一個城中村。有天夜里,出租房起火,4歲的女兒喪身火海。
當著蔣寧寧的面,這位操著外地口音的中年人跪倒在地、泣不成聲。蔣寧寧安安靜靜地聽著,等中年人哭完后,她走上去遞上兩張紙巾,抱住了他。“我也有個4歲的女兒,”蔣寧寧說,“別哭了,如果你信任我,把你和孩子的故事說給我聽。”中年人從女兒出生開始講,5個小時后,故事講完了。蔣寧寧一直坐在他對面。臨走時,中年人站起來,擦干淚水,給她鞠了一個躬。
感悟:活著就應該多做善事
陳云說,在整個殯葬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實是如何面對生與死這道“課題”。因為,很少有職業(yè)可以像他們一樣,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死亡,見證一場場“人生的最后一程”;也很少有職業(yè)能像他們一樣,作為死亡的旁觀者,從死亡的一角窺探世俗百態(tài)。
2010年,殯儀館組織觀看電影《入殮師》。從這部電影開始,蔣寧寧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工作。電影中,為故人沐浴洗禮的畫面,震撼了很多人。在西安市殯儀館,這項服務被稱為“故人沐浴”,包含初步清潔、面部清潔等步驟,旨在讓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寶貴。不論到來還是離開,都應該讓更多的人懷有感恩之心。
“故人沐浴”的儀式,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夏商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直至周朝時期也將其納入正規(guī)的禮法當中,從此,“故人沐浴”也正式成為中國殯葬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沐浴”服務在一間雅致、肅穆、暖色調(diào)的遺體單殮房內(nèi)進行,家屬可以坐在一旁觀看服務全過程。“可能是我們見得多了,比同齡人的感悟會多一點,自然看得也就淡了,”蔣寧寧告訴記者,“大多數(shù)人覺得,辛苦打拼了一輩子,死了就兩眼一閉什么也沒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人對殯葬一直都很忌諱。”
蔣寧寧和丈夫一樣,沒有宗教信仰,卻都相信活著就應該多做善事,不要讓自己虧心,要盡量開心快樂地過好每一天。記者 宋雨 實習生 杜豆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