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 陕西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 走进秦岭 探秘“世界生物基因库”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2-05-23 00:56:43

珙桐

华山新麦草

川贝母

红豆杉

广货街保护站站长解振锋在草丛中寻找动物留下的足迹

秦岭国家植物园科研中心主任朱琳查看红豆杉生长情况

张丹辉为幼年大熊猫称重

  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森林是陆地上生物最多样、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自然综合体,保护森林就是直接和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

  据统计,目前,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已达82%以上,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朱鹮野外种群已经突破4450只,全部在陕西。大熊猫野外种群由十多年前的273只增加到345只,栖息地面积36.06万公顷,羚牛和金丝猴种群数量也持续增长,分别超过5000头和4000只,金钱豹、金猫、豹猫、黑熊、红腹角雉、血雉等约40种珍稀野生动物已经连续两年在秦岭中被监测到,秦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世界生物基因库”。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本报记者走进秦岭,从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养殖、动植物基因库三个方面展现我省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邂逅”动植物王国中的精灵

  “血雉!”“在哪里?”“刚从雪地那边跑进竹林里了。”“停,别惊扰,悄悄过去监测一下。”5月17日上午,在海拔2570米处的秦岭梁顶光头山上,正在巡查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货街保护站4名工作人员发现“目标”后,迅速展开了工作。

  “血雉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濒危雉类,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秦岭是血雉分布的东限,咱们今天收获不小。”广货街保护站站长解振锋弯着腰、举着手机一边朝左前方的竹林轻轻靠近,一边轻声告诉记者,每年3月底到4月初,血雉开始配对繁殖,期间好多只雄鸟为争夺配偶会追逐、打斗,获胜的才可以获得和雌鸟的交配权,刚才看见的这对今年应该“有戏”。

  眨眼的工夫,这对血雉钻进茂密的竹林,瞬间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为了不惊扰这对“夫妻”,工作人员朝西北边的竹林走去。

  “这里有一大堆动物粪便。”走在最前面的保护人员王涛突然停住脚步,弯下腰仔细察看。解振锋挤到前面蹲下来,用木棍戳了几下粪便说,“有意思,三种动物的粪便,分别是羚牛、金钱豹和血雉的,赶紧把这里定位一下。”“海拔2568,坐标为33°50′45.7"E,108°46′19.5"N”,王涛一边用GPS报数,张普一边在《野生动植物监测登记表》上记录。接着,工作人员又在前方发现了一株保护区域内十分少见的川贝母,并进行了定位登记。

  牛背梁保护区地处秦岭腹地,已知区内有种子植物113科525属1268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红豆杉,Ⅱ级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连香树、水曲柳、山白树、星叶草和野大豆等6种,省级保护植物十多种。有兽类83种,鸟类171种,两栖爬行类42种,鱼类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羚牛、豹、林麝、金雕等4种,Ⅱ级保护动物有黑熊、斑羚、红腹角雉等26种。

  解开珍稀植物的“基因密码”

  两瓣纯白如雪的苞片垂挂枝头,在风中像白鸽展翅。5月16日,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中,和科研中心主任朱琳“对话”的植物叫珙桐,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特有。

  珙桐属于第三纪冰川存留下的孑遗植物,距今已有6000多万年历史了。“我们叫它‘植物界的活化石’。”说这话时,朱琳轻轻地抚了抚面前植物的叶子。

  “国内外的植物学家最早在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发现了少量珙桐。从2018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就是在那一年,朱琳第一次见到野生珙桐。“在岚皋县的一个河道旁,我们发现了它。由于是秋季,已经进入珙桐的果期,叶片已基本脱落,一个个像核桃似的果实悬挂枝头,特别好看。但那时候不能肯定,毕竟此前珙桐只是出现在书本上。直到鉴定后确定就是珙桐,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在陕西境内,此前发现的珙桐都在秦岭以南,如何能够在秦岭北麓地区迁地保护成功,是朱琳和团队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事。这是个由30余人组成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确——引种组,保育组,信息组,专类园组,植物保护组。

  “2020年开始做了一系列保护性繁育实验,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促使种子萌发率大大提高,成活率由野外的不足12%提升至80%以上。”如今,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中,通过种子繁育出来的珙桐已经有2000余株,和它相伴的是距今已有250万年历史的红豆杉,后者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而珙桐和红豆杉“合体”还有个好听的名字——“秦岭双娇”。

  目前,秦岭国家植物园中迁地保护的植物种类达4700余种,它们中一半以上都是野生种。在不久的将来,朱琳和他的同事也许还会解开更多的植物“基因密码”,用更科学的方式保护它们——通过迁地把受威胁的物种保护下来,扩大这些物种的种群数量。

  建立“秦岭四宝”人工圈养核心种群

  2009年,张丹辉来到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实习,第一次见到秦岭大熊猫,就让他为之着迷。2013年,他转行来到这里饲养大熊猫,转眼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大家叫他“熊猫奶爸”,张丹辉很喜欢这个名字。

  5月18日,在周至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兽医师张丹辉正在忙碌着巡视园区的大熊猫。

  在张丹辉的努力下,完善了大熊猫人工授精、冻精技术操作规范,初步建立了秦岭大熊猫精子库。同时,他也积极参加了《秦岭大熊猫干细胞种质资源库的建立》《秦岭大熊猫种公兽培育研究技术》《秦岭大熊猫基因资源库建设》等重点项目。协助团队攻克了大熊猫冻精和人工授精技术、生殖激素测定技术、人工育幼技术等,建立了秦岭大熊猫饲养繁育管理等技术体系。

  据了解,经过30多年研究攻关,如今,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构建完成了秦岭珍稀野生动物伤病救护、疫病防控、人工饲养、繁育、圈养种群建立及野化放归等迁地保护关键技术体系,是全国三个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之一,也是秦岭大熊猫人工繁育的唯一专职机构。建立起了秦岭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技术体系;突破了大熊猫生殖激素测定、种公兽培育等关键技术,破解了大熊猫繁育“三难问题”,累计繁育大熊猫28胎32仔,拥有世界唯一一只人工圈养棕色大熊猫“七仔”。

  不仅仅是大熊猫,截至目前,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累计成功繁育朱鹮400余只,金丝猴72只,羚牛58头。共饲养珍稀野生动物370余只(头),其中大熊猫37只,朱鹮200余只,金丝猴34只,羚牛34头,其它野生动物70余只(头)。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秦岭四宝”人工圈养核心种群,为秦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入选“西迁精神先进团队”。中心通过珍稀野生动物的救护、饲养繁育、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积极建设陕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新高地。(文/记者 李永利 石喻涵 李佳 图/记者 马昭)

责任编辑: 陈戍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4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
新闻热线:029-63903896
各界导报社 各界新闻网
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