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將至,天寒地凍,煤炭保供生產(chǎn)進入關鍵期。記者來到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的中國大唐集團所屬的龍王溝煤礦,被安檢員仔細查驗穿戴的頭盔、工作服、雨靴、自救器、礦燈后,乘坐礦車駛往井下。
以“之”字形一路斜坡下行6100米,記者抵達距地面垂直深度380米的采煤工作面,眼前場景蔚為壯觀:采煤機如鋼鐵旋風般運轉著,像“切豆腐”般切割煤層,黑亮的煤炭轟隆隆瀉落到自動傳送帶上。“采煤機每切完一刀,就有近1萬噸的產(chǎn)量,全礦每天可生產(chǎn)4萬噸。”與記者一同下井的該礦總工程師王玉國說,“我們礦承擔國家1000萬噸煤炭保供任務,必須按時保質(zhì)保量完成。”
龍王溝煤礦采煤機正在進行生產(chǎn)作業(yè)。(受訪單位供圖)
在礦井中央變電所,這個關鍵部位卻不見工人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巡檢機器人在軌道上來回穿梭。近年來,龍王溝煤礦通過智能化技術改造,進入全國一流智慧型礦山行列,全礦從2134人優(yōu)化至956人,實現(xiàn)“千人千萬噸”安全高效生產(chǎn)。
“在智慧礦山建設的賦能下,我們2023年產(chǎn)能將提高到1500萬噸,為能源保供做出更大貢獻。”王玉國說,盡管礦山智能化水平很高,但在安全生產(chǎn)管理上一絲一毫不松扣,并摸索出不少“獨家秘籍”。
瓦斯檢查員趙敬銘在進行氣體檢測。(新華社記者恩浩 攝)
瓦斯檢查員趙敬銘手持的“秘密武器”——模具尺,就是礦上技術人員自創(chuàng)出來的。在瓦斯檢查牌板上,趙敬銘用記號筆對準模具尺上的長方形開孔,寫下“0.04”“20.6”等數(shù)字,字體方方正正,猶如電子時鐘顯示的數(shù)字般規(guī)范標準,礦工們稱其為“時鐘字”。
瓦斯是煤礦安全生產(chǎn)的“大敵”。“過去,瓦斯檢查員填寫比較潦草,造成他人讀取不便,給安全生產(chǎn)埋下隱患。”王玉國說,2018年技術人員經(jīng)過反復試驗,設計出書寫“時鐘字”的模具尺,“這讓全部14名瓦斯檢查員能夠在81個檢查點牌板上,寫出規(guī)范一致的時鐘體數(shù)字,雖然是個小革新,卻有利于提高礦井瓦斯管理水平。”
趙敬銘使用模具尺在瓦斯檢查牌板上書寫“時鐘字”數(shù)值。(新華社記者恩浩 攝)
認真填寫完畢,趙敬銘向下一個檢查點前進。他每天在井下步行近15公里,一年工作276天,相當于往返煤礦和甘肅慶陽老家4趟。“說實在的,這項工作很辛苦、也很枯燥,但工作3年多來,我從沒有少檢、漏檢、錯檢,我得對工友們負責,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職責。”趙敬銘說。(記者張洪河、恩浩)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