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二年十月下旬,榆林市佳县峪口便民服务中心谭家坪村的红枣喜获丰收(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去年旱灾,村里的千亩红枣减产,今年好不容易丰收了,又遇上红枣市场价格走低。”2022年12月30日,榆林市佳县峪口便民服务中心谭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刘金权告诉记者,“还好村里有‘红枣保险’,挽回了不少损失。”
谭家坪村的情况不是个例。近年来,榆林市持续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帮助农户有效规避农业风险。2022年,该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红枣、牛犊、羊子等5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创新试点项目,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保险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位于佳县县城周边的谭家坪村,土地贫瘠,不适宜耕种,许多村民外出务工导致常住人口锐减。“前些年村里流转了大量撂荒地种植红枣,现在红枣成了村集体经济唯一的支柱产业。但近些年,秋季常有连阴雨,形成裂果,导致果农的收成也不太乐观。”刘金权感叹。
为了不让村民们一年的辛苦白费,驻村帮扶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工作队出了个主意——给红枣“上保险”。工作队发挥行业优势,给村里赠送了红枣综合保险。
“一共2223亩地,赔付了18万元。”刘金权感叹,“‘靠天吃饭’不容易,但保险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佳县红枣综合保险是全省首例红枣产业综合保险,也是榆林在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域的一项创新探索。
“红枣综合保险含自然灾害、价格指数两个险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佳县支公司农险部经理韩巧云介绍,该保险主要服务村集体合作社、企业、个体农户三类群体,红枣遭遇自然灾害减产时启用传统大枣保险赔付,红枣丰产价格下跌时启用红枣价格指数保险赔付。“我们承保到户、理赔到户,保障枣农权益。”韩巧云说。
“发展红枣保险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考虑。”佳县财政局总会计师武小伟介绍,佳县有着3000多年红枣栽培历史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红枣不仅是佳县的主导产业,更是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标识。但近年来,秋天阴雨天气灾害、红枣市场价格低迷等因素使得红枣产业面临发展瓶颈。
“通过红枣综合保险,2022年全县5万亩红枣赔付了400万元。”武小伟说,这对于增加农民生产红枣积极性、缓解枣园撂荒现象、保护当地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地方特色创新险种
2022年,榆林首次将地方优势特色畜牧品种列入市级农业保险创新险种。作为首批投保受益人,榆阳区马合镇东马合村村民李茂林感触颇深。
“70头牛犊,每头保费300元,政府补贴270元,个人只承担30元。”李茂林2022年新开了家庭农场,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牛犊购买了农业保险,投保后不久就出现了牛犊死亡的情况,保险公司很快上门查勘理赔。
“2022年,榆阳区牛犊、羊子农业保险配套资金550万元,市级财政补贴350万元。按比例算,老百姓只需自筹百分之十的资金就能投保。”榆阳区农业财务所所长王立彦介绍,牛犊、羊子产业是榆阳区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为切实保障农户利益,榆阳区已经连续多年推行畜牧品种农业保险,积累了许多经验。2022年,在市级财政的支持下,榆阳区加大力度推行相关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区投保羊子规模超过20万只、牛犊达5000头。
“我们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做到能保尽保。”王立彦介绍,养殖企业、家庭牧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均可参保。因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牛羊直接死亡的情况均属保险范围。“老百姓参保积极性很高,我们计划未来将适当加大补贴力度。”王立彦说。
探索更多风险转移模式
榆林市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生猪“保险+期货”创新试点工作,并于2022年在佳县启动了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工作,保险期限为一个月,为生猪提供价格保障。
“我们尝试探索金融领域更多助农方式,创新农业风险转移模式,充分累积数据和经验。”榆林市财政局金融科科长陈小静介绍,生猪“保险+期货”模式有效规避了生猪价格下跌带来的收入缩减压力,能够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保险+期货”模式基础上,试点项目还创新融入担保、银行等金融要素,形成“期货+保险+财政贴息+担保+银行”五位一体帮扶机制,通过农业保险和担保的增信功能,提高生猪养殖企业信用等级,缓解“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截至目前,榆林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险种包含了水稻、玉米、马铃薯等16个传统险种,以及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苹果价格指数保险等11个创新试点险种。2022年,榆林农业保险计划保费规模达到26775.5万元,创新试点险种保费规模为3337.5万元,较2021年同比分别增长40.1%、130.9%。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试点范围,尝试推出小杂粮等品类的农业保险,争取把更多陕北优势特色农产品纳入省级补贴范围,推动榆林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陈小静说。
(记者 张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