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芳
“烽煙萬里踏征程,楨干移枝到春城;茅草為頂遮雨露,土泥作室聽書聲;笳吹弦誦依前彥,繼晷焚膏望后生……”對于很多人來說,誕生于抗戰(zhàn)烽火之中的西南聯(lián)大是一個不朽傳奇。從1937年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南遷組建長沙臨時大學開始,到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北返,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8個月的西南聯(lián)大秉持剛毅堅卓的校訓,在極度簡陋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鼎立治學,先后培育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元勛、172位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師等一大批享譽世界的棟梁之才,被稱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與此同時,在國家危難時刻,一大批錚錚鐵骨堅定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滾滾熱潮中,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贊歌,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盡顯于此。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是翻譯界泰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老先生關于西南聯(lián)大的一本回憶性散文集,內容翔實豐富、風趣幽默,引人入勝。書中,許淵沖先生回顧了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那段以苦為樂、勤學問道的光輝歲月,記錄了母校生活的點點滴滴,既呈現(xiàn)出一代翻譯大家青年時期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也展示出中華文化精英的家國情懷、治學精神和人文修養(yǎng)。
1938年,17歲的許淵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西南聯(lián)大外文系。當時的西南聯(lián)大可謂大師云集、群星璀璨,以中文系的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外文系的吳宓、錢鐘書、葉公超,數(shù)學系的陳省身、華羅庚、楊武之,歷史系的陳寅恪、錢穆、吳晗,哲學系的湯用彤、馮友蘭、金岳霖等為代表,他們既是各自領域的名家,也是中國學術傳承和發(fā)展史上的豐碑式人物。在戰(zhàn)火紛飛、生活多艱的情況下,他們卻安貧樂道、嚴謹治學、潛心鉆研、著書立說、誨人不倦,執(zhí)著地為民族培養(yǎng)人才。
“當時教我們英文的是外文系主任葉公超先生,他對學生很嚴,但講詞匯的用法,卻很精彩。葉先生考試也很嚴,分數(shù)給得又緊:一小時考50個詞,5個句子,回答5個問題,還要寫篇英文短文。結果楊振寧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別的組卻有八九十分的……”許淵沖在《永遠的西南聯(lián)大》一書中追憶了陳寅恪、聞一多、錢鐘書等大家的風采,懷想楊振寧、朱光亞、何兆武那一代聯(lián)大人的家國理想與激揚青春,于狂狷意趣與民族精神中重現(xiàn)了那個獨一無二的年代。
“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1941年,由于抗戰(zhàn)的需要,急需大量英文翻譯人員,一腔熱血的許淵沖義無反顧地報名從軍,為美國空軍擔任翻譯。在歡迎陳納德將軍的招待會上,翻譯不知該如何翻譯“三民主義”一詞,許淵沖當即站起來說:“of the 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陳納德立刻表示聽懂了,大贊。這是許淵沖第一次在外語口譯中嶄露頭角。在當年的日記中,許淵沖寫道:“大約翻譯真是我的優(yōu)勢,我應該做創(chuàng)造美的工作了。”
縱觀全書,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許淵沖在西南聯(lián)大8年的求學求知時期,不僅是當時青年學子奮發(fā)讀書的縮影,也是他一生中頗為關鍵的經(jīng)歷。許淵沖不負韶華,從一個懵懂少年逐漸成長為展現(xiàn)世界之美的國際翻譯大家,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他翻譯過《詩經(jīng)》《楚辭》《論語》《唐詩三百首》《西廂記》《紅與黑》《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外名著,2010年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一位諾貝爾評委評價他翻譯的中國詩詞為“偉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樣本”。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作為一所戰(zhàn)時大學,西南聯(lián)大譜寫了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輝煌的一頁,給后人留下了一筆豐碩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2021年6月17日,許淵沖先生走完了自己百歲人生。雖然先生已逝,但他筆下講述的那些西南聯(lián)大的故事依然生動、鮮活。今天,捧讀他的著作,探索其中的思想精神,領略那個時代的芳華,無疑是對這一偉大文學翻譯家最好的緬懷與致敬。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