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啊,這個溫暖的搖籃……”1988年7月,在延安大學五十周年校慶之際,路遙題詞祝賀,顯現(xiàn)了他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11月30日,紀念路遙誕辰70周年暨《路遙與延安大學》首發(fā)座談會在延安大學舉行。來自北京、上海、西安、延安、榆林等地的60多名專家、學者、路遙大學時期的同學,以及延安大學師生代表參加座談會。
延安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路遙研究會會長申沛昌介紹了編輯出版《路遙與延安大學》一書的基本情況。據(jù)了解,《路遙與延安大學》由新華出版社于今年11月正式出版,該書通過“路遙的大學時代”“路遙:一個點燃精神之火的人”“研究路遙是對路遙最好的紀念”三輯,全面詳細記錄了路遙與延安大學的點點滴滴。
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在賀信中稱,《路遙與延安大學》一書,全面準確地詮釋了路遙與延安大學深刻的關聯(lián)度。本次“路遙誕辰七十周年紀念暨《路遙與延安大學》首發(fā)座談會”的舉行,對于回顧路遙的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探討其創(chuàng)作成就、總結研究其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傳承和弘揚路遙文學精神,推動文學陜軍再進軍具有廣泛而又深遠的意義。
路遙是延安大學的杰出校友,是1973年進校的中文系學生。然而,長期以來,路遙的大學時代鮮有人提及,路遙當年在未報考延安大學的情況下是如何被錄取的?路遙不承認自己是延大人?甚至還出現(xiàn)了一些以訛傳訛的說法。
“這既不符合事實,也對路遙不公正。”在座談會上,與路遙亦師亦友,年逾八旬的申沛昌一一進行了詳細回憶。
路遙當年是怎么上的延大?
申沛昌說,路遙的上學有點不同尋常,甚至帶有傳奇色彩。
據(jù)王剛編著的《路遙年譜》記載,當年路遙報考大學的志愿一欄里,只寫了三所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西北大學中文系、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志愿一欄里根本就沒有申報延安大學中文系。既然沒有申報志愿,那路遙又是如何上的延安大學?
“北京和西安的兩所高校由于路遙‘文革’時擔任過縣上群眾組織的活動,沒有錄取。這在當時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是可以理解的,后來路遙上大學的問題就轉到了延大。”
申沛昌當時負責中文系招生工作。他表示,當時延大如果不錄取路遙有兩條理由:一是北京、西安的高校都不錄取,延大不錄取,無可非議;二是高校錄取新生有一條“潛規(guī)則”,即考生凡不報考本校者,就視為不尊重本校,不愿上你這所學校。所以,不予錄取也屬正常。
但當時要錄取路遙上延大也有兩條理由:一是路遙上學前,延大中文系的部分師生,曾到延川縣同《山花》編輯部的同志舉行過座談會,了解到路遙有一定的文學才華,中文系就是要招收和培養(yǎng)那些熱愛文學又有一定才華的青年入學深造;二是延川當時的縣委書記親自到延大推薦。因此,延大最后還是擔著一點風險,錄取路遙入學。
按照路遙自己的話說,“是延大收留了我。”已故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負責人何西來曾寫文章說:如果延大不給路遙提供一個接受科班高等教育的機會,“路遙的人生將是別樣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路遙在延大中文系三年的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為他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申沛昌說。
路遙曾在《早晨從中午開始》里提到,在大學里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所以,上延大學習是路遙人生和登上文學巔峰的重要轉折點、關鍵期和里程碑。
路遙不承認自己是延大學生?
可以說,從路遙進入延安大學學習、文學創(chuàng)作到去世,甚至路遙身后的一些重大活動,申沛昌都是親歷者。然而,卻有傳言稱路遙不承認自己是延大人,有人還將這些“流言”說到了申沛昌跟前。
“正好1988年,延大要舉行50周年校慶活動,我和路遙在延安賓館交談時,直言不諱地問了這個問題,他也坦率直言,做了反駁。”申沛昌回憶,后來他邀路遙為母校題詞,路遙爽快答應,并題寫了“延大啊,這個溫暖的搖籃……”言猶未盡,表達了他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路遙未畢業(yè)被分配工作?
路遙畢業(yè)時,申沛昌已是中文系分管學生工作的負責人。
他回憶,路遙上學期間,有偏科問題。路遙重點關注的是現(xiàn)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名著,對古典文學、古代漢語不那么熱心,時有請假缺課現(xiàn)象。后經(jīng)溝通,說明情況,老師們都表示理解,采取了寬容開明的態(tài)度,準其順利畢業(yè)。
對于“路遙分配工作是通過旁門左道得來的”傳言,申沛昌表示,當時,《陜西文藝》編輯部派人來延大找到當時的校黨委書記,希望把路遙分配到《陜西文藝》編輯部工作。理由一是路遙曾被借調到該雜志做見習編輯,表現(xiàn)很好;二是路遙不僅有文學才華和較好的基礎,而且有長遠的發(fā)展?jié)摿?。當年?7歲的路遙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了專業(yè)的文學殿堂。
去世前3個月 重病在身為何還要回延安?
1992年8月,路遙已重病在身,為什么還要回到延安?其實,路遙此次重病回延安,目的不是看病,而是要給已經(jīng)編輯好的《路遙文集》籌款。
關于此事,路遙的同班同學高其國在回憶文章《延大為路遙籌款出書》一文中進行了闡明。
高其國稱,當時《路遙文集》因征訂數(shù)不夠出版社的要求,需要再支付5萬元印刷費。當時的5萬元不是小數(shù)目,路遙和高其國兩人都想到了母校延大,想到了申沛昌校長。當年8月6日,兩人趕往延安,目的是為了籌款出書,沒想到一到延安路遙就病倒了。
高其國回憶,路遙當時臥病在床,自己受托去找申沛昌老師,但不巧他當時在國外。電話了解到此事后,申老師囑托讓路遙不要著急,先好好看病,一切等他回來再說。申沛昌從國外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開會議,提議從學校的圖書購置費中拿出5萬元幫助路遙出書,與會領導一致同意。
1992年11月17日,42歲的路遙因病醫(y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1995年,在眾親友提議下,路遙的遺體遷回延安,安葬在延大的后山上,為了紀念,將無名的后山正式命名為文匯山。
1983年11月3日,路遙曾在給申沛昌寫的信中說:“世界廣大,但知音不多。學校三年,我們雖然是師生關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并說申沛昌是他“生活中少數(shù)幾個深刻在心上的人”。
申沛昌說:“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既是路遙一生的真實寫照,又是路遙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路遙的座右銘。他的一生,短暫而輝煌,貧窮而富有,平凡而偉大。 華商報記者 賀秋平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