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仲
百年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艱辛探索的奮斗歷史,也形成了極其豐富的珍貴文獻,是治黨治國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對此,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李穎以一個黨史專家的敏銳、一個文化學者的擔當,始終在不斷思考和探索,如何用好這些珍貴文獻,講好黨史故事,資政育人。而《文獻中的百年黨史》(2020年11月,學林出版社),就是她多年研究積累的力作。
作者立足文獻,慧眼獨具,精選了100個(組)重大黨史事件,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方式,串聯起中國共產黨10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視角獨特、全面生動,是一部簡明百年黨史。書中的100個專題對應了100年,在具體講述時,又不局限于某一年份,而是特別注意大的歷史背景,講清前因后果等延展內容,實現了各專題間的流暢接續(xù)。
其中,1942年的“整風運動——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專題,就是從抗戰(zhàn)爆發(fā)后,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奔赴延安寫起,直至1945年歌劇《白毛女》上演。在為什么整風、整風的過程、整風的成效等敘述中,生動闡明了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文藝的方向、道路和未來的完整構想。這種各個專題單獨閱讀不覺突兀、有機順暢的結構體系,不同于通常的章、節(jié)、目模式,更適合現代普通讀者的閱讀,無疑是大眾化黨史讀物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也深刻改變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和格局。因此,書寫黨的歷史應該高站位、寬視野、大格局,但敘述方式如果都從大到大,容易流于空泛。而作者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切口帶動大局面的寫作技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鄧稼先是“兩彈一星”元勛的杰出典型代表。1985年11月1日,61歲的他工工整整地向組織填寫了一份黨員登記表。1986年7月17日,離世前的12天,他留下了人生最后的墨跡。正是從這兩份手記切入,作者寫下了1964年“‘兩彈一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專題,生動揭示了“兩彈一星”英雄的卓越功勛,由此我們也能更加感性地理解什么是“兩彈一星”精神。在這個專題最后,作者又引用了鄧小平的講話,對“兩彈一星”的重要影響和作用予以高度概況:“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標志。”
書中呈現出的諸多生動小細節(jié),從一個側面記錄了黨的光輝歷程,映射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也正是這些小細節(jié)更能貼近讀者、打動讀者,產生了同頻共振的作用,給人以溫度和力量。
胡喬木說過,寫黨史要注意四面八方,要寫人民群眾,要表現黨是在人民中間奮斗的,黨的斗爭是反映群眾要求的,是依靠群眾取得勝利的。除了描繪老一輩革命家精神風范,書中還充分利用各種文獻頌揚了革命英烈、時代英雄、先進模范和奮戰(zhàn)在一線的英雄群體。
紅軍師長陳樹湘斷腸湘江,東北抗聯楊靖宇、八女投江視死如歸,“狼牙山五壯士”砸槍跳崖,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死,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中犧牲的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等戰(zhàn)斗英雄,以及和平時期涌現出的先進人物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這些從普羅大眾走出的英雄模范,事跡感人,承載著國人的集體記憶,筑成了一座座巍然不倒的歷史豐碑。百年黨史,因為有這些響亮的名字、生動的形象,而更加鮮活感人。
前輩陳望道曾就如何作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簡單說就是“人家看了就明白”“人家看了會感動“”人家看著有興趣”。他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之所以影響深遠,無疑就是這一理念使然。依陳望道所說看《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我們真應該為這種傳承點贊。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