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明
有人說,找細膩感和內涵感去南方;尋滄桑感和厚重感到北方。不論哪種感覺,其實都與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和文化傳承相關。一般來說,設邑建城歷史悠久的地方,古老的故事就多。對于我國南北方的人文特點,不能簡單評說,應該說各具特色。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物換星移幾度秋,多少載滄海桑田、古今興廢、歷史積淀,形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水土文化”。各地不同的文化,也滋養(yǎng)出人們不同的稟性。聽語音,南方腔調聲息柔細,而北方就顯得有些嗓門高亢;論性格,南方多細膩、內斂、婉約;北方偏粗獷、直率、豪放。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北方也有“婉轉者”,南方也見“率直人”。
這種差異體現在文化上則更為明顯。比如民歌,以情歌偏多,唱腔及內容在南北方大相徑庭。就陜西而言,陜南多似“郎在對門唱山歌,姐在房中織綾羅。哪個短命死的、發(fā)瘟死的、挨刀死的,唱得這樣好。唱得奴家,腳粑手軟,手軟腳粑,踩不得云板丟不得梭,綾羅不織聽山歌……”然陜北則多見“我要拉你的手,還要親你的口,拉手手,親口口,咱們倆個圪撈撈里走……”
類似的民歌許許多多,以極具代表性的這兩首民歌為例,則盡顯南北不同的風格和做派,在情感表達上有明顯區(qū)別:一個似“猶抱琵琶半遮面”,在屋里聽唱而應,遠距離表達感情,滿懷怨尤,自言自語,可謂內涵有斂,多有羞澀;一個是面對面地表白,直接了當,沒有“拐彎”,可謂疏放不羈,不遮不掩??丛~聽音即了然,亦即秉性使然。
中國的南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方約25%的國土面積承載了55%的人口;北方約75%的面積居住了45%的人口。南北地域大小、人口疏密,特點明顯。
陜西位居我國國土版圖中心部位,比較特殊,歷史上的都城——長安,曾是十三朝皇宮所在地。加上陜北“統萬城”赫連勃勃所建的大夏國,這片二十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曾鐫刻了十四個朝代的興衰史,在全國省份中也少有。由于地域南北狹長,秦嶺山脈橫亙,自然切分為南方和北方。山南邊屬長江流域,劃入南方;山北部屬黃河流域,納入北方。而又緣于地形地貌特點,北方又劃分為關中平原、陜北黃土高原。顯然一個省份兼?zhèn)淞宋覈媳狈降牟煌瑲夂颉⑽锖?,這也是不多的。與此相應,生長著不同的動植物,形成了不同景色的自然“裝臺”。
過去道路崎嶇,出行艱辛,物難暢流,屏障比較明顯。而在“天塹變通途”的今天,交通四通八達,加之氣候變化,物候隨之,南方有許多植物可移居北方,北方也有不少植物可在南方成長。在陜西,不出省域也可感受南風北情。
關中處于秦嶺與黃土高原之間,“八百里秦川一馬平川”,自不當說。十三朝代以古長安為中心,大小都城綿延密集于一帶,這里曾上演過許多喜怒哀樂的歷史活劇。大秦大漢大唐文字文物遺存無不彰顯出精彩篇章,驚世震俗。同時也養(yǎng)育了關中人“生冷硬倔”的性格,說起話來有“高度”,擲地有聲,似乎是被千年帝王都城的“煙火”所熏陶出來的,多少“沾染”了一些“帝都之氣”。千百年歲月更迭,在城墻根生長且一代代傳承著,好像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與之伴隨的是以面食為主的各種特色飲食,以泡饃、肉夾饃、水盆、葫蘆頭、biangbiang面等為代表。顯然,其飲食特點與秦川盛產小麥相關。
陜北地廣人稀,資源富集。那里有高原,有厚土,有深壑,也有七拐八繞的河。這些年,治沙整土,治溝淤地,蒹葭萋萋,少了風沙,新綠廣邈,也能看到鮮花盛開。這里的人說起話來聲大簡潔,唱出歌來或剛或柔,氣勢渾厚,歌詞或直白或婉約,詞曲搭配,聽了撩人心弦、催人動情。
還有,各種味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誘人駐足,香味飄來使人口水欲流:羊雜碎、拼三鮮、大燴菜等,特別是燉羊肉、殺豬菜加上燒酒,成了日常生活的幸福。逢年過節(jié)、天寒地凍、陰雨天氣……總要找一個去處,三三兩兩小聚小酌。猜拳說唱,談古論今,好不自在。
陜南風情綺麗,山青水秀地綠,氣候溫潤宜人,自然景色讓人欣羨,長年少見風塵,生活悠閑安逸,怡心養(yǎng)人。人們說起話來多是柔聲細語,有“拉長音”“上揚音”,好像唱歌。
當地小吃琳瑯滿目,也頗具特色。四季有新鮮蔬菜,炒菜較多。還有許多小吃,蒸面皮、梆梆面、鍋貼、菜豆腐等,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入飲食街巷,目不暇接,有“瓜地揀瓜”之感,什么都想吃,又不知吃什么好。本來就是幾個涼菜,卻取名四大件、六大件、八大件,還有“蒸八碗”,聽著就稀奇、誘人。特別是用大米做的面皮,熱的涼的百吃不厭,竟然也能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臺。
陜北、關中、陜南,風情各異,是多少年“根脈”的延續(xù),其中更多的是——數千年歷史的沉淀和民眾的創(chuàng)造;而更看好的是——有這么多深厚文化鋪墊著、支撐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腳步從未停滯過。
如此,不難相信,陜西的南風北情會浸潤滋養(yǎng)靈魂,鐫寫出不朽的時代華章;在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精彩。
編輯: 楊晨雨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