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建
歲月匆匆,春節(jié)的喜慶還沒有過去,花燈盈盈、煙花綻放、闔家團圓、熱鬧非凡的元宵節(jié)又悄然而至。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也是一元復(fù)始,大地回春之時。在我的童年時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故鄉(xiāng)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jié)彩,掛起大紅燈籠,燃放焰火以示慶祝。等到燈火闌珊之時,全家人就圍坐在餐桌旁,溫馨地一起吃湯圓、話未來。湯圓甜甜的味道,猶如親情的溫暖,溢滿在每個人的心中。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雖然日子過得艱難,但元宵節(jié)的湯圓還是少不了的。過了大年初一,母親便早早地準備好了糯米,提前把糯米用清水浸泡,待米軟脹后裝入袋子掛上一宿,讓水濾干,拿到最原始的石磨上碾成粉,攤在涼席上曬過三五天后用布袋收好。到了元宵節(jié)這天,母親就用這些米粉制作湯圓。她先把木盆里的米粉加入適量暖水,用手攪和,形成一個碩大的粉團,接著將粉團切成一個個長方形的粉條,再切成見方的小丁。然后把小丁放在手掌中間搓,搓成渾圓形,把圓子中間捏得凹下去,以便裝餡。餡多種多樣,有紅砂糖的,有桂花糖的,有紅棗的,有黑芝麻的,當(dāng)然也有實心的米粉圓子。母親心靈手巧,包的湯圓潔白如玉,均勻圓潤。我們小孩也學(xué)著做,可搓的湯圓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是圓錐的就是橢圓的,母親看了樂呵呵地說,這是“子孫圓”,有大有小才好呢!在狹窄的小屋里,在方方的八仙桌旁,我們一家聚在一起,享受著平常人家擁有的快樂與溫暖、幸福與溫馨。我們要是偶爾能搓出一個“標準”的,都會炫耀一番。家里的桌上、米篩上,一只只圓滾滾的湯圓,仿佛一顆顆白玉般的珍珠,晶瑩剔透。
傍晚時分,父親燒了一大鍋開水,煮湯圓。稻草在灶膛里燃燒著,紅紅火火,滿屋溫暖。母親把一個個光滑如瓷的湯圓下進大鐵鍋內(nèi),蓋上鍋蓋,鍋沿的霧氣柔美地升起。鍋內(nèi)再次沸騰,她揭開鍋蓋用勺將鍋底的湯圓鏟起來,再用勺子慢慢攪動。一顆顆湯圓歡快地跳躍著,爭先恐后地擠出水面。等到煮熟的湯圓浮出水面時,裊裊升騰的熱氣裹挾著芝麻糯米的清香撲鼻而來。祭拜完祖先后,全家人就圍坐在一起吃湯圓。雪白圓潤的湯圓甜而不膩、軟滑可口,食后三日齒頰留芳。
“正月十五吃湯圓,八月十五品月餅。”呂原明的《歲時雜記》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jié)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xiàn),這應(yīng)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明朝時,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制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dāng)時北京城內(nèi)制作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詞》云:“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fēng)里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童年的記憶,因為有了湯圓而甜蜜著。而今又到元宵節(jié),久遠的記憶在心中慢慢升騰起來,瞬間就彌漫了我整個的心靈,那是一種甜甜的、溫暖的家鄉(xiāng)味道。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