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高艷 周英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些民謠,“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眼看黃河滾滾流,塬上無水千古愁”“馬尿泡饃饃,有苦也難說”,這些民謠訴說了千百年來旱塬老百姓生存的艱難和心酸。由于極度干旱,百姓們不得不以違心的方式尋求生路,于是,“十室九空”“易子而食”成了翻開渭南古代志書最戳心的字眼。
1975年,響應毛主席偉大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為了給旱塬解渴,中共陜西省委決定在關(guān)中東部規(guī)劃建設抽黃灌溉工程。13萬民工經(jīng)過13年的日夜奮戰(zhàn),堪稱“人工天河”的水利典范——東雷抽黃工程順利竣工。這個亞洲揚程最高、陜西省流量最大的電力提灌工程,為合陽、大荔、澄城、蒲城等縣四十余萬老百姓送來了期盼已久的“救命水”。
我的父親就親歷了這項工程的艱難與不易,見證了一大批抽黃人的精神和力量——沒有宿舍,鋪干草、搭窩棚;沒有資金,自帶干糧;沒有供給,墾荒種菜種糧。夏天,蛇蟲出沒,蚊蠅轟鳴;冬天,飯從廚房抬到工地,就結(jié)了一層冰渣,大家稱之“冰渣飯”。
那時候勞動工具落后,沒有機械,總干渠首段要挖隧洞,陰暗逼仄的洞體里,一群漢子光著膀子揮舞著大錘,一根根鐵釬子被震破虎口的鮮血染紅??柿?,喝幾口黃河水,累了,就地歇歇解乏。硬是靠人力鑿通了這條1175米的隧洞!但是,58個年輕的生命卻獻身于此。這條隧洞也因此有了一個永恒而響亮的名字——群英洞。
父親的發(fā)小水生就是犧牲在群英洞中的一位普通民工。新婚三天,水生就上了抽黃工地。三個月后,媳婦秀梅去看望水生,沒想到這一見竟是最后一面。嘩啦啦的黃河水流向田間,豐收的麥子堆滿場的那一天,秀梅坐在麥場上放聲大哭:“水生啊,水上塬了,糧食豐收了,鄉(xiāng)親們再也不愁吃不愁喝了,你看到了嗎……”正是因為有很多像水生一樣無私奉獻的抽黃人,干涸了千百年的渭北旱塬終于解渴了。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再次為黃河事業(yè)指明了方向。我們清晰地看到,天河黃河的渾黃,黨旗國旗的鮮紅、山塬溝坎的翠綠正輝映成我們這個時代最美的風景。當大荔冬棗、合陽紅提、澄城櫻桃出口國外,享譽全球時,當我們與老百姓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時,我真正感受到了黃河給予中華兒女的偉大精神和神奇力量。
你聽,黃河水依然在流淌,黃河故事依然在傳唱。你看,站在黃河岸邊的中華兒女依舊雄赳赳、氣昂昂。我們堅信,黃河精神激勵下的中華兒女將會創(chuàng)造更多更燦爛的輝煌!最后,我想說:我自豪,我是中華兒女!我驕傲,我從黃河走來!
(作者單位:李高艷,合陽縣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周英利,渭南市實驗小學)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