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惠渠水從山洞中流過
60年前,洛南人民用鋼釬、用鐵錘、用血肉之軀,在懸崖峭壁修建了一項令世人震驚的水利工程——
□賈金良 程靜
在秦嶺深處的洛南縣保安鎮(zhèn),對面的懸崖峭壁之上,蜿蜒盤曲著一條長63公里、寬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這就是被洛南百姓譽之為“生命線”的洛惠渠。
60年前的四十里梁塬,是出了名的干旱塬。幾千年來,這里十年九旱,日常吃水和莊稼收成,只能指望老天爺。生活于梁塬的農(nóng)民詩人白學清,曾以一首詩來描繪四十里梁塬的境況:有女莫嫁旱梁塬,吃水更比吃油難,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澇沖刷不得安。
1957年,縣委書記馮培智、縣長張東,決心帶領群眾解決生活用水困難問題。張東帶領著技術人員,踏遍了洛源保安、梁塬的山梁溝峁,經(jīng)過勘察測量后驚奇地發(fā)現(xiàn),洛河上游的地勢居然比梁塬還要高。張東激動地向馮培智進行了匯報。經(jīng)過縣委會議反復地討論、不停地論證,最終決定引洛河之水上梁塬。
縣里的決定得到了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他們說干就干。那時,全縣劃分為13個區(qū),80個公社,以軍事編制組成了洛惠渠工程戰(zhàn)斗團。工程上工采用輪流制,每三個月一輪換。初始進駐工地的3300余人來自全縣各地,抽調(diào)的個個都是精壯勞力。而那個年代是困難時期,工人們一天三頓喝稀糊湯,啃豆渣饃。最難熬的是晚上,大部分人睡在草棚里、光席上,兩三個人才蓋一條被子。
艱苦的生活條件,并沒有讓工人們退縮,大家誓死鑿出一條活路。要在懸崖峭壁上砌渠、鑿石,需要大量的炸藥、石灰和水泥,可這些都是奇缺的物資,哪里有呢?炸藥少,工人們就用硝銨和木炭炒制,沒有導火索,就用綿紙包上黑火藥來充當。
有一天,當工程進展到老虎嘴時,遇到了一個大難題。老虎嘴山就像一個龐然大物,橫擋在施工隊員的面前,沒有工作面,只能在山頂打下粗木樁,用一根長繩系在施工隊員的腰間,憑著感覺,一錘一錘地打炮眼。大多數(shù)隊員的腰間,都磨出了血痂,胳膊也不能正常彎曲了。在放炮那天,年輕的工人張明哲,自告奮勇?lián)纹鹆吮敬稳蝿?。他被吊在半空中,一心專注著拿著火繩,正在由前往后倒退著點炮眼,點了十幾個炮之后,突然發(fā)現(xiàn)離他數(shù)丈遠的另一個點炮處點著了炮,眼看就要炸了,危急時刻,他用力甩開繩子,腳順勢一蹬,藏在了一塊大石頭下。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之后,煙塵翻滾,巨大的老虎嘴,瞬間垮塌。工人們都喊:“張明哲、張明哲......”都以為他死了。過了一會兒,煙塵還未散盡,只見張明哲咬著牙爬了上來,黑乎乎的臉上,露出一排牙齒。他顫抖著說:“我命大著嘞,我還活著。”看到張明哲說話,工友們激動地哭了。
天天緊張驚險地打炮眼、裝炸藥,對工人們來說,已經(jīng)是家常便飯,傷殘和死亡更是洛惠渠戰(zhàn)斗團躲不開的陰影。在這個秦嶺深處的浩大工程中,有16位工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6人落下了終身殘疾。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
經(jīng)過一年多的艱辛努力,戰(zhàn)斗團先后打通懸崖26處,峻嶺29座,最終開辟出了一條盤山石渠。
1959年12月16日,是世世代代洛南人的夢落地開花的日子,一泓清甜的洛河水,從洛惠渠奔涌而出,流進了梁塬的家家戶戶,使得“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洛南縣,擁有了10萬多畝水澆地。后期經(jīng)改造,解決了縣城10萬人的飲水問題,它比聞名全國的河南林州紅旗渠的修建還要早兩年呢。
60年的滄桑巨變,洛河水依舊靜靜流淌,一如既往地發(fā)揮著灌溉和洛南城區(qū)水源供給線的作用。今天的洛惠渠,已不再單純的是一項水利工程,它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象征著洛南人民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永不放棄的精神。
選送單位:商洛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