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佘林君
陳淺倫,原名典倫,字徽五,化名陳潛,又名潛倫。1906年7月12日生于陜西省西鄉(xiāng)縣廷水鄉(xiāng)竹園子村,1927年參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西安市委書記兼宣傳部部長、中共陜南特委書記。1932年參加領導創(chuàng)建紅二十九軍和陜南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任紅二十九軍軍長。
陳淺倫出生在一個破產的地主家庭,父親雖為紳士,但整年在家務農,兼行中醫(yī)。中正平和的中醫(yī)理念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陳淺倫從小就養(yǎng)成了尊敬和幫助窮人、同情婦女等美德,促使其較易接受進步書籍中的革命思想。1924年他考入省立漢中第五師范后,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
1927年,陳淺倫入上海勞動大學學習,次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上海黨組織籌劃的武裝起義中負責宣傳工作,因消息泄露被捕關押一年多,在獄中頑強與敵人進行斗爭。
1931年3月,陳淺倫出獄后回到西安,擔任共青團西安市委書記,公開職業(yè)是《西北文化日報》編輯,并在樂育中學任教。其間,根據黨的指示,先后舉辦兩期“講習訓練班”,為黨團組織培養(yǎng)了一批干部。“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根據中共陜西省委指示,陳淺倫在西安組織了一次影響極為深遠的反蔣群眾性運動,顯示出其杰出的組織才能。
1932年初,中共陜西省委委派陳淺倫任陜南特委書記,以加強對陜南地區(qū)黨的領導。陳淺倫和其他同志一道努力恢復、健全黨的組織,并開始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由知識界轉入工農。在陜南農村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捐、抗稅、抗租斗爭,秘密建立農會和貧農團。陳淺倫積極領導學生運動,利用擔任漢中中學訓導主任和女師兼職教員身份,在學生中進行革命宣傳,發(fā)展黨的組織。還在學生中建立“紅軍之友社”“反帝大同盟”等進步組織。5月,陜南特委在各校發(fā)動了“紅五月斗爭”,陳淺倫再次被捕,但很快被釋放。通過一系列斗爭,陜南地區(qū)黨的組織得到了鞏固和發(fā)展。
1932年春,為落實中共陜西省委關于深入武裝割據,在陜南地區(qū)建軍和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指示,特委決定派陳淺倫去西鄉(xiāng),和早前在西鄉(xiāng)開辟農村工作的劉傳壁、陳明倫等一起組織武裝。通過發(fā)動農民、改造神團等辦法,很快就組織起700余人的農民武裝。在當年農歷九月初九發(fā)動了雞公田起義,后因提前走漏消息而失敗。
12月,紅四方面軍進入陜南地區(qū),在城固和西鄉(xiāng)幫助建立一支紅軍游擊隊,并留關述甫等同志協(xié)助地方工作。陳淺倫受特委委托和紅四方面軍聯(lián)系后,得到其有力支持。黨組織委派陳淺倫和陳子文等負責領導游擊隊。游擊隊很快發(fā)展到1000余人,整編為8個中隊,命名為川陜邊區(qū)游擊隊。這是陜南建立的第一支人民武裝力量。黨中央、陜西省委、陜南特委和紅四方面軍先后委派干部,強化游擊隊的領導力量。
1933年2月14日,紅二十九軍正式成立,陳淺倫任軍長,李艮任政治委員兼肅反委員會主任。為使紅二十九軍真正成為一支人民軍隊,陳淺倫重視加強部隊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在軍隊內部積極貫徹民主建軍原則,實行官兵一致,廢除打罵制度。陳淺倫在軍部駐地開辦一所業(yè)余學校,進行政治和文化教育,并親自授課,提高干部戰(zhàn)士的思想水平。陳淺倫和其他領導成員一起,靈活運用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發(fā)揮不怕疲勞連續(xù)作戰(zhàn)的作風,使紅二十九軍在戰(zhàn)斗中不斷發(fā)展壯大,開辟和擴大了面積達400平方公里的游擊區(qū)。
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紅軍和根據地的壯大和鞏固,直接威脅到敵人的反動統(tǒng)治。他們通過收買混進革命隊伍中的投機分子、神團頭子張正萬等,從紅軍內部搞破壞,陰謀里應外合搞垮紅二十九軍。3月底,張正萬趁紅二十九軍主力派往各地執(zhí)行任務,軍部所在地馬兒巖的軍事力量極為薄弱的機會,串通同謀者發(fā)動反革命暴亂。陳淺倫、李艮、程子文等紅二十九軍領導在與叛匪激戰(zhàn)中先后被捕,在馬兒巖遇害。就義前,陳淺倫向群眾揭露了張正萬的反革命罪行,號召群眾到川北去參加紅軍,跟著共產黨將革命進行到底。
紅二十九軍雖然失敗了,陳淺倫等也犧牲了,但是革命種子已深深扎根于陜南人民的心中。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