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鐵鈞
一天,我從手機里看到一段短視頻,幾位老人談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活變化,這個說衣食住行,那個談科技先進,有的講國強民富……我思忖說不講遠的,就從近在眼前的廚房,就能看出老百姓一步一層樓日新月異的新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家居住的縣城平房連片,早晚做飯時,如天氣無風,城區(qū)炊煙彌漫,熏眼嗆人。
當時我家住3間平房,進得外屋,沙泥抹墻,頂裸椽檁,兩側是鐵鍋大灶,鍋臺上方的墻壁上掛著勺、鏟、瓢等炊具,下擺一排盛油鹽醬醋的瓶瓶罐罐。貼南墻豎個小柜,裝盆碗盤碟。靠北墻有水缸、菜墩、糧米袋子、泔水桶等,這便是廚房的全部。
我每天要早早起來做飯,尤是冬天,天不亮就拉動風匣起灶生火。風匣是長方形的木箱,靠兩根拉桿聯(lián)動箱內的擋板,一推一拉生風,吹旺灶火。燃料是柴草或憑票供應的劣質煤,必須不時往灶膛里添柴、續(xù)煤,大鐵鍋燒開水,先要灌滿幾個暖瓶,是全家人一天飲用的熱水。
飯菜十分單調,冬春幾乎每頓是玉米面窩頭或高粱米飯,熬白菜蘿卜或馬鈴薯,夏秋會炒些青菜。由于灶大火軟,做好一頓飯需要一個多小時,待全家人吃完飯,刷凈鍋碗瓢盆,很快又要準備下一頓飯,當時人稱整天忙碌做飯的主婦是“鍋臺轉兒”。
1985年春天,我家買回個家用吹風機,莫看它只有水瓢大小,通上電源,就能噴出強風吹得火旺,由此我可以不必再拉風匣了,騰出手來去淘米、切菜,大大縮短了做飯時間。這年,我家翻蓋了住房,兩個并聯(lián)的地爐取代了鍋臺,可以同時煮飯和燉菜,燃料也變成了蜂窩煤,打開吹風機,火舌躥起半尺多高。更大的變化是安上了自來水、接通了下水道,挪走了傻大黑粗的水缸和酸氣彌漫的泔水桶,外屋變得寬敞、清新起來。做飯也從此告別了鐵鍋大灶,蒸窩頭用籠屜,燉白菜用鋁鍋,炒青菜用大勺,高興得我不時叨念:有些像飯館子。
沒過幾年,高壓鍋、煤氣罐、電飯鍋、電冰箱等陸續(xù)入駐廚房,電冰箱剛買來時,我一邊擦拭一邊想:“老母親去世前,總叨念想吃凍豆腐,那時是三伏天,哪找去?要是有冰箱,她就不會……”想著想著,不禁淚水奪眶。
1993年,縣城“棚戶區(qū)”改造,我家的地段建起住宅小區(qū),回遷住樓,許多剛時興幾年的廚具卻被淘汰:天然氣管道替代了煤氣罐,點火爐盤換成了電子燃氣灶,電磁爐取代了電火鍋等。我站在裝修完的廚房前,不知手腳該放何處,一有空閑就要擦拭,讓一切都光澤泛亮、纖塵不染。到了晚上,我也要開亮壁燈在廚房坐一會兒,仿佛這里不是煮飯燒菜的地方,而是擺滿樣式新穎、技能先進的廚具展室。
而后十幾年,廚房設備不斷更新:微波爐、豆?jié){機、榨汁機、紅外線消毒柜等一個跟一個搬進來。第一次吃到用豆?jié){機做出的豆腐,我樂得合不攏嘴,跟孩子們說:“從前做豆腐,半夜就要起來磨豆子、煮漿、點鹵水、壓包,折騰到天亮才能出豆腐?,F(xiàn)在不到半小時就能吃到嘴,這變化簡直沒法兒說!”
如今我已年逾花甲,依然掌控著“廚權”,精心烹飪美味,讓全家的生活越來越舒適愜意、充盈美滿。孩子們讓我歇著,等他們下班回來做飯,我說:“從前做飯煙熏火燎很受罪,如今做飯操縱電器,是一種享受!”
透過我家廚房翻天覆地的變化,折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也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出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老百姓得到的實惠和幸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