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文/圖
“咚咚鏘,咚咚鏘——”11月11日清晨,在西安市興慶宮公園沉香亭下,一場“秧歌盛宴”在歡快的鼓點下火熱進行。30多名秧歌隊員身著秧歌服,攆“毛驢”、舉花傘、扮演老頭老太……隊員們的表演有的灑脫奔放,有的幽默詼諧,精彩表演引得圍觀群眾笑聲連連,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攝影,轉(zhuǎn)發(fā)到微信朋友圈。
這是興慶公園秧歌隊的老人們在排練,聽圍觀的群眾說,只要天氣允許,類似的表演每天都在上演。
據(jù)興慶公園秧歌隊隊長王銀忠介紹,興慶公園秧歌隊成立于2012年,共有在冊隊員68人,隊員中年齡大的78歲。這些年,隨著陜北秧歌的普及推廣,秧歌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些隊員都是因為熱愛秧歌走到了一起。
在隊伍中,最為搶眼的莫過于攆“毛驢”了,“老農(nóng)”為了制服“毛驢”,不斷追趕挑釁,并發(fā)出“嘚兒”“駕”等號令,而淘氣的毛驢則不斷躲閃與“老頭”周旋。整個場面生動喜慶,盡顯勃勃生機。
除了“攆毛驢”,“老頭”“老婆”的表演更是不斷逗樂圍觀群眾。“老頭”貼著胡子,綁著白頭巾,系著錢袋,手持煙鍋,一個陜北老農(nóng)形象被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誰曾想,這扮演者去掉裝扮竟然是個女的!老人名叫張步英,來自陜北的她自幼酷愛扭秧歌,坐水船、騎“毛驢”、戴大頭娃娃,樣樣在行。
陜北人個個都會扭秧歌,出演張步英“對象”的張文蘭老人也是陜北人。在隊里同在毛驢組,同演丑角,又是陜北老鄉(xiāng),張步英與張文蘭配合起來十分默契,表演起來也毫無違和感。
“我們陜北人喜歡扭秧歌,有活動扭、遇喜事扭、重大節(jié)日扭,有事沒事天天扭。鑼鼓響起來,嗩吶吹起來,彩綢舞起來,花傘撐起來,秧歌扭起來,無論男女老少都爭著扭,圖個紅火,為個喜慶,求個平安。”75歲的張文蘭興奮地說。
秧歌隊成立之初,沒有場地、沒有音響、沒有統(tǒng)一的服裝……隊員們就自己出資購買了演出裝、道具。為了保證活動開支,秧歌隊隊員每人每年交100元會費,而每天邀
請嗩吶手就得花費30元,光靠收會費顯然不夠,超出部分大多由王銀忠墊付。一年下來王銀忠就要自掏腰包2000元左右,這樣的支出,王銀忠已經(jīng)堅持了四年。
雖然隊伍主要是表演陜北秧歌,但作為隊長的王銀忠卻是個東北人。王銀忠說,自己和老伴隋建華是在退休后移居西安的。老伴年輕時就喜歡跳舞,酷愛秧歌,原來在東北時扭東北秧歌,后來到了西安,為陜北秧歌的獨特魅力所吸引,并深深著迷。
在隋建華看來,陜北秧歌和東北秧歌共同的扭點就是扭腰,腰在這兩種秧歌中都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無論是陜北的還是東北的,秧歌要想扭得活、扭得美,首先就要抓住腰部的運用變化和與全身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使腰隨著音樂和鼓點的節(jié)奏扭動自如。
隋建華說,東北秧歌具有火爆、潑辣而又穩(wěn)靜、幽默的風格特點,而陜北秧歌有著歡快的動律、鮮明的節(jié)奏、淳樸的形象,表演者用肢體語言生動具體地再現(xiàn)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操,是一種具有典型性的藝術(shù)形式。
一開始,王銀忠只是看老伴扭秧歌,幫大伙兒拍照片,做后勤保障工作。后來,他也索性跟著隊伍扭起來,大家看他熱心腸,樂于付出,推舉他當秧歌隊隊長。如今,老兩口已經(jīng)把陜北大秧歌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為秧歌隊的事情忙得不亦樂乎。
花傘扇子和色澤鮮艷的秧歌服巧妙搭配,鏗鏘有力的鼓點令人振奮。這支隊伍中,不管是方隊組還是毛驢組,臉上深深的皺紋預(yù)示著他們已經(jīng)不再年輕,但他們憑借著對民間藝術(shù)的熱愛和執(zhí)著,常年堅持陜北秧歌排練與表演,也練出了老年人的健康與快樂。
《各界導報》2018年11月19日 第4182期期第四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