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的預備鈴一般都是緩慢地擊打三下;上課鈴是“當當”兩聲為一節(jié)拍,快速地擊打;下課鈴則是散慢地擊打多下;緊急集合鈴是節(jié)奏急促地連續(xù)擊打。故有人總結為“一下二上三預備,一陣亂敲快站隊”
□ 劉躍
四十多年來,先是在學校學習,后是在學校工作,我從未離開過校園,對校園的鈴聲熟悉得幾乎不能再熟悉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中小學校的作息時間都是由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傳送信號,信號以人工擊打的鈴聲為準,稱之為“打鈴”。那時的鈴其實就是一口小鐵鐘,掛在樹上或檐間木梁上,里面吊一鐵棍,下垂繩子,擊打時拉動繩子即可。有的學校直接把一長方形鐵塊從中挖空,掛在高處,直接用鐵棍敲打。無論何種鈴聲,擊打時都有講究。課前的預備鈴一般都是緩慢地擊打三下;上課鈴是“當當”兩聲為一節(jié)拍,快速地擊打;下課鈴則是散慢地擊打多下;緊急集合鈴是節(jié)奏急促地連續(xù)擊打。故有人總結為“一下二上三預備,一陣亂敲快站隊”。通過不同的鈴聲,師生們就可分辨出是何種信號,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么事情。有的頑皮學生趁著老師不注意,偶爾會惡作劇地去敲打幾下,不知是心里發(fā)虛還是技術不精,發(fā)出的信號慌亂無序,一聽便知是假的。
這種金屬擊打而發(fā)出的鈴聲,有的清脆悠揚,有的深沉渾厚,但都會傳得很遠。清晨走在上學路上,聽到課前十分鐘的預備鈴聲響起,就會不由自主地加快腳步,甚至小跑起來。而夜晚待在寂靜的鄉(xiāng)村院落,或空曠的田野地頭,遠處學校的晚自習鈴聲時常幽幽地傳遞過來,很容易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句子。
當我寫到這兒,耳邊仿佛又傳來那或清脆或渾厚的校園鈴聲“當、當、當”,一下、兩下、三下……從記憶的深處透過時空隧道穿越而至,那么熟悉、那么親切!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