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幾丈高
一部紀錄片為啥在央視熱播
總導演及相關人士分享感受
“城門城門幾丈高,城門三十六丈高。騎匹馬來么坐的轎轎,走進城來么到處繞繞……”這段悠揚婉轉的歌謠,是央視熱播5集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的插曲。
前日,《城門幾丈高》總導演徐蓓和第4集《舵把子》導演吳鏑做客西南大學,向師生們介紹紀錄片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第4集,主要講述民族資本家盧作孚在北碚的往事。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周小平 通訊員 唐紫宸 楊悄涅 楊紫竹
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己任
這部紀錄片為何取名《城門幾丈高》?
徐蓓說:“《城門幾丈高》這個名字,是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得來的。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小時候常聽的一首歌謠,便叫《城門幾丈高》。憑著這樣一種感覺,我想去突破點什么,由此有了后面的故事。”
“我們以為我們所了解的東西,其實我們不懂。”徐蓓說,學術準備是制作紀錄片的基礎,一切藝術化影像要建立在學術調研基礎上。“學習社會人類學的經歷,讓我明白了看事情不能只從發(fā)生的那個時候看起,而是要追根溯源,同時要站在足夠遠的距離去看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文化,保持客觀、冷靜與理性十分重要。”
“什么是愛國?宣泄愛國情緒就夠了嗎?不是。”徐蓓說,“面對開埠的屈辱歷史,我們需要保持的是客觀和冷靜,要以理性的態(tài)度、豐富的史實,去探討重慶是如何在后方支撐了抗戰(zhàn),我們又是如何取得了勝利。”
徐蓓提到了盧作孚的一句名言:讓我們先做好微生物吧。“在我看來,盧作孚先生具有哲學家的思考,他以振興中華民族為己任,有幸中國能有這樣的人。我們應像盧作孚先生一樣,做好自己,以更加務實的方式去熱愛國家。”
既胸懷天下又腳踏實地
“人,都活在一個三維時空,我們只能站在自己的時間來思考問題。”第4集《舵把子》導演吳鏑分享了自己對個人與時代關系的理解。
“我們只能遭遇當下的時代,如何去和時代相處?如何認識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吳鏑表示,在他看來,盧作孚先生很好地回答了這一問題。
吳鏑將盧作孚先生稱為“有現(xiàn)實感的理想主義者”。他認為,盧作孚先生既胸懷天下,又腳踏實地。“盧作孚先生是偉大的,他的理念在當時無疑是最先進的,他認識到中華進入3000年未有之變局,他明白自己要干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做。北碚是盧作孚先生的試驗場,他做出了對國家社會十分有意義的探索。”吳鏑說,“盧作孚先生教會我們的,就是與時代相處。我們應理解歷史,心懷天下,處理好與時代的關系,做好當下的事。”
白手起家始終節(jié)儉樸實
現(xiàn)場,盧作孚親人及相關專家學者也追憶了盧作孚先生與北碚的史話。
“伯父可以說是我的老師,從他的身上,我學到了太多東西。”盧作孚胞弟盧子英的女兒盧國模,分享了伯父、父親和北碚的故事,回憶往昔,歷歷在目。
盧國?;貞浾f:“伯父白手起家,一手創(chuàng)辦了民生公司,始終節(jié)儉樸實,一件粗布衣服穿了又補,去哪都穿一雙草鞋,堅持在一個破陋的吊腳樓辦公。”
“走什么路,培養(yǎng)什么人,是當時盧作孚先生思考的問題。他將我們帶上了現(xiàn)代化,北碚如今的發(fā)展都與盧作孚先生當初的發(fā)展觀念息息相關。”原民生實業(yè)有限公司盧作孚研究室主任項錦熙以重慶方言激情說道。
“聽了總導演以及其他人的分享,我們搞懂了一件事,《城門幾丈高》這部紀錄片能夠在央視熱播,不是偶然的。今晚,我們就去找這個節(jié)目看一看。”西南大學幾名沒看過這部紀錄片的學生,對記者表達了相同的意愿。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